share_log

危险!美债收益率逼近5%关键水平,新一轮股市抛售恐来袭

危險!美債收益率逼近5%關鍵水平,新一輪股市拋售恐來襲

FX168 ·  04:58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美國國債收益率正迅速攀升至2023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接近一個歷史上經常引發股市拋售的關鍵門檻,引發市場的恐慌情緒。

此次收益率上升背後的原因在於通脹反彈的擔憂,與此同時,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經濟政策可能推高物價,進一步加劇市場憂慮。

類似的情況曾在2023年10月出現。當時,10年期美債收益率飆升至5%,導致國債價格暴跌,並引發股市大幅拋售,成爲近年來最嚴重的市場崩盤之一。

10年期美債收益率逼近5%關鍵阻力位

截至週三(1月8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已升至4.73%,正向5%的關鍵阻力位邁進。自聯儲局啓動減息以來,儘管聯邦基金利率下調,長期美債收益率卻持續上升。這種分化走勢表明債券市場對頑固通脹和未來更高利率的擔憂。

週二公佈的12月ISM服務業數據顯示,服務業活動指數錄得54.1%,高於市場預期的53.2%。其中,價格支付指數(Prices Paid Index)從11月的58.2%飆升至64.4%,創下自2023年2月以來的新高,進一步推高了美債收益率。

「債市警戒者」質疑聯儲局的減息邏輯

Yardeni Research創始人 艾德·亞德尼(Ed Yardeni)表示,債市警戒者(Bond Vigilantes)並不認同聯儲局的減息論調。聯儲局官員認爲,目前的聯邦基金利率需要下調,因爲中性利率低於當前的4.33%水平。然而,債市投資者更關注的是核心服務通脹仍然遠高於2%目標。

「核心服務通脹的粘性比聯儲局預期的要強得多,」亞德尼指出。「債市警戒者不買賬。」

經濟數據強勁限制聯儲局減息空間

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數據也在抑制減息預期。11月的職位空缺(JOLTS)數據達到810萬個,遠高於市場預期的770萬個。

雖然經濟數據強勁通常被視爲利好消息,但當這種數據限制聯儲局的減息空間時,對股市來說就不再是好消息。

美國銀行策略師 Ohsung Kwon 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當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4.5%**時,市場再次進入『好消息即壞消息』的狀態。」

股債關聯性轉負,分析師警告風險加大

高盛分析師克里斯蒂安·穆勒-格里斯曼(Christian Mueller-Glissmann)指出,股市和債券收益率之間的關聯性已再次轉負,這意味着如果美債收益率繼續上升,股價可能進一步下跌。

「我們認爲,如果美債收益率繼續攀升,股市下行空間將加大,」穆勒-格里斯曼在本週的一份報告中寫道。

市場調整減息預期,聚焦非農就業數據

在週二的經濟數據公佈後,市場對2025年聯儲局減息的預期從兩次降至一次。幾周前,市場仍預期今年將減息三到四次。

接下來,市場將密切關注週五公佈的12月非農就業數據,這一數據將直接影響美債收益率的走向。

市場預計,12月新增就業崗位爲15.5萬個。如果就業數據強於預期,可能引發市場拋售潮,推動美債收益率進一步攀升。

美銀的 Kwon 預測,12月新增就業崗位將達到17.5萬個。他警告稱,雖然這是對經濟的利好消息,但可能對股市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本週五的非農就業數據再次推高利率,我們認爲這將對股市構成比經濟利好更大的壓力,」 Kwon 說道。

特朗普政策引發通脹擔憂,推高美債收益率

市場對特朗普經濟政策的擔憂也是美債收益率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特朗普曾威脅對盟友和競爭對手實施廣泛關稅,並提出一項「大而美的法案」來推動其稅改和財政刺激計劃。

據CNN週三報道,特朗普正在考慮使用緊急權力實施其關稅計劃。受此消息影響,股市下跌,而美債收益率進一步上升。

此外,減稅和高額政府支出的組合可能會加大財政赤字,這也將對美債收益率產生上行壓力。

分析師觀點:長期收益率的異常上升值得關注

Apollo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托爾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ok)指出,儘管聯儲局在近幾個月內減息100個點子,但10年期美債收益率卻上升了100個點子,這一現象「極不尋常」。

「市場正在向我們傳遞一個信號,」斯洛克在週二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投資者需要搞清楚,爲什麼在聯儲局減息的情況下,長期收益率卻在不斷上升。」

技術分析:美債收益率面臨關鍵阻力位

Fairlead Strategies分析師 凱蒂·斯托克頓(Katie Stockton)表示,從技術角度來看,10年期美債收益率正接近4.7%-5%的關鍵阻力位。

「短期內,我們看到上行動能已經出現枯竭跡象,」斯托克頓在週三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但如果突破阻力位,這一信號將被削弱,收益率可能繼續上行。」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