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推出《問診2025中國經濟》專題,邀請國內頂尖經濟學家,剖析2025中國經濟的六大挑戰及其背後的機遇。專題的第四篇,我們邀請了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深入剖析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內涵、地方財政的發展動力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等問題。
2024年11月份,中央政府出臺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方案,被簡稱爲「6+4+2」。羅志恒對此表示,這一次化解債務的思路與過去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核心體現就是從過去的化債中發展,化債優先,轉到了現在的發展中化債,發展優先。
「我覺得這個理念變化是非常重要的,相當於我們把發展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通過把蛋糕做大,來處理相應的債務風險,這是總體的思路轉變。」羅志恒說。
羅志恒指出,如果仔細來看,新的化債方案還體現出一系列的財政政策理念和化債思路的變化。如果把這次化債方案放在2024年以來的一攬子增量政策中來看,此次化債的核心,就是以化債爲契機,激發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可以看到,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核心邏輯就是,激發微觀主體的積極性,以活躍資本市場爲先導,來激發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的積極性,修復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羅志恒分析說,「股票漲了,一部分居民自然就願意去消費了。」
羅志恒認爲,改革開放46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兩個企業家精神有關:一個是民營經濟的企業家精神,一個就是地方政府的企業家精神。從一攬子增量政策的視角來看,主要的核心邏輯是激發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其中化債起到的作用就是激發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要把地方政府的企業家精神也給激發出來。
他指出:「從防風險和促發展之間的關係角度看,我們對這二者的辯證關係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們認識到,債務規模不等於債務風險;化債化的不是債務規模,不是壓降債務規模,化債,化的是債務風險。債務規模是靜態的,債務風險是動態的。如果說防風險更優先,那很多用於發展的資源可能就沒有辦法更好地拉動經濟增長了。」
羅志恒強調,現在思路變了之後,債務規模在現代信用經濟背景下是一定會增加的。但如果債務的使用效率和支出結構比較合理,一塊錢的債務能形成更多的資產,資產又能形成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或者社會效益,那麼從這個角度講,這樣的債務是好的債務。債務規模擴大的同時風險並不會增加,反而是下降的,這是化債思路的變化所體現的。
評論(0)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