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大宗商品超级行情,终于结束了?

大宗商品超級行情,終於結束了?

格隆滙 ·  2021/05/21 11:31

01.png牛牛敲黑板:

所有的狂歡都會走到盡頭。

全球大放水疊加經濟復甦啟動催生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商品牛市,時隔一年,這輪超級行情非但沒有迴歸常態,反而愈演愈烈。2月下旬春節剛過,中信證券喊出銅價12000美元/噸,彼時倫敦銅標價8000多,兜兜轉轉一度站上10000美元,歎為觀止。

一週前中澳暫停經濟對話刺激鐵礦石期貨拉出一個漲停,帶動其他工業材料全線飆漲,隨之而來的是國常會連續點名大宗商品漲價,要求高度重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保障大宗商品供給,遏制其價格不合理上漲,防止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

調控、監管一出手,大宗商品集體回調。

截至今日,黑色系商品大幅跳水,鐵礦石期貨從5月12日的高點跌下來超過20%,動力煤期貨尤其慘烈,回撤幅度達到25%,除糧食期貨外都走出了節後A股的行情。

狂歡落幕?商品牛市還能不能繼續?高通脹的擔憂會不會引發更大的崩盤?

搞清楚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邏輯,這些問題並不難回答。

瘋狂的“石頭”

去年4月疫情在全球爆發,把各種資產價格砸出一個大坑,大宗商品也不例外。緊接着,美聯儲帶頭大放水,美元萬億接萬億地向市場投放,商品因此迎來一波旱地拔葱式的上漲,價格奔着近二十年的高點就去了,此前部分漲得猛的品種,比如鐵礦石、螺紋鋼等價格早已經新高了。

自去年4月以來,多數工業原材料已經實現翻倍,唱多的機構和券商也越來越多。高盛是其中當之無愧的號手,去年8月、12月和今年4月分別三次力挺,五一節前也發佈專題報告,繼續看多大宗商品。

上一次商品這麼瘋狂,還是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就是2017年的供給側改革也有所不如。對比這兩次的情況,二者同樣是一個“深V”型的走勢,邏輯也很相似:流動性氾濫、經濟復甦推動需求上漲。

總的來説,決定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因素有兩點——供需結構、寬鬆貨幣政策。比如今年2月份前,商品價格盤整了近3個月,除了消化此前的漲幅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歐洲疫情升級,重新封鎖導致需求增長停滯。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4月份的CPI數據公佈後,股市、商品市場紛紛跳水,投資者的思路很好理解:4.2%的CPI不僅超出3.6%的預期,還創下了近13年來的新高,美聯儲被倒逼着提前加息的概率會增大,因為無論是惡性通脹還是滯脹都是一國央行不願意看到的。

除了政治因素外,一般來説,大宗商品價格主要由量驅動,當需求量超過供應量,稀缺性溢價就出現了,並且這種溢價又很難在事前被市場定價。

而由於大宗商品供應在短期內缺乏彈性,面對即將到來的大規模需求增長,供應不足的程度很容易被低估,畢竟供給方不可能在幾個月時間裏就新挖一座礦或者新種一種農作物。

隨着中美歐這些巨型經濟體的復甦,對於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消費的大宗商品佔全球的近40%,其中銅和鋁超過了一半,美國大約消費15%。但問題在於供應多數大宗原材料的生產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比如智利、巴西等南美國家,這些國家由於管理問題和疫苗不足,使得疫情仍在肆虐,原材料的供應受到限制。

所以在當前的商品結構中,是供給在主導價格。

大宗商品易漲難跌?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用了30年時間完成了一項奇蹟,2010年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但一心顧着快速奔跑的時候,弊端也很明顯,多年間不少行業都在進行着盲目擴張發展和長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產能過剩和殭屍企業的問題已經無法迴避,鋼鐵和煤炭行業尤其嚴重。

於是,2016年大潮湧動,一場轟轟烈烈的供給側改革拉開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大幕。某種程度上來説,這一波結構性的轉變,徹底改變了大宗商品的邏輯。

從結果來看,中國恢復了新的供需平衡,從產能過剩走向供小於求。

這一點可以從生產價格指數(PPI)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走勢得到印證,PPI主要影響受大宗商品特別是工業原材料價格影響,CPI對應的是全社會商品的物價水平。2016年供給側改革之後,PPI和CPI產生了明顯的背離,核心原因是CPI仍然受到需求波動影響,而PPI開始被供給主導,二者的指導系統不再一樣。

供大於求的時候,需求是“話事人”,大宗商品的供給增加或者減少,對價格的影響並不大;反過來,供不應求的時候,供給主導價格,需求動一動影響不大。

從螺紋鋼的歷史價格可以看到,2018年是經濟的下行週期,儘管GDP的增速已經下降,但螺紋鋼的價格跌和供改之前相比並不明顯。

恰恰現在,全球又開始了所謂的“碳中和”長期計劃,打着“綠色環保”的旗號實際上進一步壓縮了供應端的產能,同時國內的鋼鐵行業“限產令”也進一步升級。這意味着,在當前的結構下,大宗商品的價格易漲難跌。

因此,大宗商品的狂歡還能不能繼續,要看智利、巴西這些南美國家的疫情情況,如果復甦進度不錯,供給端開始運轉,這波商品牛就差不多到頭了。當然,作為具有交易屬性的金融資產,大宗商品的價格還要看美聯儲的臉色。

結語

一個國家的發展從0到1,從1到100,也是從供不應求到供大於求的過程,然後要麼通過市場要麼通過政府完成去產能、去庫存,重新回到供不應求的結構,形成一個又一個的週期循環。

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在這個輪迴中歷史不斷重演,泡沫被吹起來又爆掉,來來回回樂此不疲,有人在其中賺得盆滿鉢滿,也有人血本無歸,但最終所有的狂歡都會走到盡頭,即便沒有政策面的大砍刀。

回到當前的市場,隨着通脹壓力帶來的加息預期升温,以及國家的強監管介入,大宗商品再通脹交易的火熱行情告一段落。

進入5月,歐洲的疫情得到緩和,全球經濟加速復甦,大宗商品的需求端依然強勁,而來自供給端的壓力卻依然沒有太大的改善,所以漲價的壓力短期內依然存在。

但易漲難跌,最後也是會跌的。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

編輯/Viola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