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如何在30分钟内,快速判断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

如何在30分鐘內,快速判斷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

思想鋼印 ·  2021/05/24 11:50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思想鋼印」(ID:sxgy9999)

作者:人神共奮

原標題——5000字深度:如何在30分鐘內,快速判斷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

01.png

牛牛敲黑板:

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只取決於三個方面: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和商業模式,你只有三十分鐘,最易得到的資料是一到兩份深度研究報告(新股可以看招股説明書),十分鐘看行業空間,十分鐘看競爭格局,十分鐘看商業模式。

從「所處階段、週期性、永續性」判斷行業空間;從行業所處競爭階段和企業的競爭地位判斷競爭格;找到企業的核心商業模式,看其是否與競爭優勢相匹配,是否能形成「正向反饋放大」階段。

一、找到值得長期研究的公司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最好的公司不是一年內爆發性很強的公司,而是有長邏輯可以持續幾年、十幾年研究的長跑冠軍。

這個觀點不僅僅是出於長線投資的理念,也是因為個人投資者研究資源有限,要把學習曲線的效應發揮到極致。

所謂「學習曲線」,是指在學一件新東西時,一開始投入的精力非常大,產出卻很小,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付出的精力越來越少,得到的收穫越來越高。就像車間製造的新產品,剛開始工人需要大量培訓,產能和合格率卻很低,熟練後不需要培訓,產能和合格率卻很高。

研究一家新公司也是如此,一開始你的學習量非常大,要研究行業、競爭者、產品、商業模式等方方面面,技術門檻高的行業更是如此,但在投資的收益上卻不大,因為對公司的價值理解有限,只能少量試探性建倉,漲了也不知道該不該追,跌了也不知道該不該補倉。

可只要經過了最初的學習階段,對企業建立了全面的價值框架,後續只需要更新一些經營動態、瞭解最新的財務報表,學習投入大大減少;而收益呢?隨着你對公司的理解加深,在高賠率或高景氣度時,就敢於下重倉,收益自然更大。

所以,要想讓學習曲線發揮最大效應,你需要找到可以長時間跟蹤研究的公司。

所以研究一家新公司,最先看的,不是產品好不好,技術牛不牛、ROE高不高、利潤增速快不快,而是該公司值不值得你花時間研究——即有沒有長期投資的價值?

有長期價值的公司畢竟是少數,可能研究10家才能發現一家,所以你還要用盡量快的時間判斷公司有沒有長期研究的價值,判斷公司是直接放棄,還是可以進一步研究。

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只取決於三個方面: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和商業模式,你只有三十分鐘,最易得到的資料是一到兩份深度研究報告(新股可以看招股説明書),十分鐘看行業空間,十分鐘看競爭格局,十分鐘看商業模式。

二、十分鐘看行業空間

行業空間是指該行業未來的增長空間、增長的模式,以及目前所處階段。

行業空間是第一要考慮的,好企業在沒有成長性的行業,要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才能獲得同樣的業績;在註定沒落的行業,如果不想辦法跳出來,無論如何努力都是悲劇英雄。

有一些行業目前增速很快,但未來卻不大看得清,比如很多科技行業;有一些行業增速一般,但未來卻相當清晰,比如很多消費品行業;有一些高速成長的行業,已到了強弩之末,有一些看似繁榮的行業,潛藏着技術變革的因子。

行業空間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析:所處階段、永續性和週期性。

1、所處階段:判斷該行業正處於哪一個發展階段,包括:

空間看似很大但非常不確定的早期,比如氫能源車、第三代半導體、OLED、量子計算機

行業消費爆發、商業模式成型或者技術突破後的高速發展期,比如鋰電、光伏、人工智能應用、部分醫藥行業、部分新消費行業

穩定增長期:大部分行業都處於這個階段

發展停滯期:大部分所謂夕陽行業都處於這個階段

前景不明期:未來有可能被替代或大眾變小眾的行業,比如傳統的新住宅開發、傳統的超市百貨、紙媒

2、週期性:從宏觀經濟週期、行業庫存週期、朱格拉週期的角度,判斷該行業是否具有明顯的週期性,以及該行業處於週期四階段「上行期、下行期、低谷期、峯頂期」中的哪一個階段。

3、永續性:可以想象的未來(可以理解成15或20年後),該行業繼續保持增長的概率如何。

比如消費電子的永續性比家電差,可選消費的永續性比必選消費差,化石能源的永續性比新能源差。白酒和調味品之所以估值高,正是因為永續性強。

不過,「永續性」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指標,人總是高估一兩年的變化,低估十年以上的變化,這一點常常要回歸「第一性思考」。

基於「行業空間」判斷有兩種思路:

第一種是分檔:A檔是處於高速發展期或穩定發展期,且週期性弱,有一定永續性的行業;C是指處於不確定的早期、發展停滯期和前景不明的行業,或強週期性行業,或弱週期中的下行期;B檔是A、C檔之外的其他行業。

A、B、C檔,再結合後面的兩個因素,判斷值不值得繼續研究。

第二種思路是從自己的投資風格出發:

  • 成長型投資者,選擇處於高速發展期的行業;

  • 穩健型投資者,選擇處於穩定增長期且無週期性的行業;

  • 週期股投資者,選擇強週期且處於上行期或低谷期的行業;

  • 超長線投資者,選擇永續增長確定性強的行業。

三、十分鐘看競爭格局

競爭格局主要看該企業所處行業的份額特徵,該企業份額的變化趨勢,及其背後的原因。即使是高增速的行業,如果競爭格局不好,企業也會出現增長乏力或ROE下降,長期增收不增利。

競爭格局可以從行業競爭階段的角度分為五種:

1、「增速高、份額散」的階段

通常是行業發展早期和爆發期,行業空間極大,參與者眾多,不斷有玩家入場,比如19年的電子煙行業,20年的醫美、寵物醫療。

這一階段通常所有玩家都處於跑馬圈地的狀態,競爭看似激烈實際上屬於增量競爭,一起把市場做大,可以不考慮競爭格局的問題。

2、行業洗牌期

行業份額同樣很散,但增速下行,變成買方市場,企業不得不將很多資源用於「競爭型戰略」,比如廣告投放、降價促銷、挖人、過度擴張,等等,從而降低盈利能力。

從2008年起,大部分行業都相繼進入洗牌期,但行業洗牌期時間可長可短,總體上,進入壁壘越低、退出壁壘越高、份額領先的企業產品差異化程度越低,下游客户越強勢,行業洗牌時間就越長。

3、行業出清期

洗牌期的末期,如果有公司能率先建立競爭優勢,進入「正向反饋放大」狀態,該行業就有可能進入「剩者為王」的行業出清期。比如18年的防水行業、19年的工程機械、去年的電動兩輪車。

行業進入出清期的標誌是,有公司率先進入「正向反饋放大」,即,一個積極因素引發一連串的積極因素,使企業在競爭中脱穎而出。

企業發展中常見的「正向反饋放大」有:

  • 規模優勢型:規模擴大——成本下降——盈利能力上升——規模再擴大(大部分重資產、成本曲線陡峭的行業的龍頭)

  • 研發驅動型:強研發——技術突破——盈利能力上升——研發加碼投入(半導體設計行業的優勢賽道龍頭)

  • 品牌規模型:規模擴大——品牌投放規模上升——消費者基數擴大——規模擴大(大部分的大眾消費品龍頭)

除了「正向反饋放大」之外,上市公司中常見的行業出清邏輯還有:

  • 第一、國產替換

  • 第二、消費升級,市場份額向頭部品牌集中

  • 第三、行業橫向併購

4、份額穩定期的龍頭

這個階段,龍頭企業發現市場份額已基本穩定,從追求份額轉向追求利潤,選擇淘汰低毛利產品、升級新產品、控制營銷費用、隨着成本提價,等等。

此時的行業龍頭體現為份額領先但增長緩慢,主營產品的營收增速高於行業增速,利潤增速超過營收增速,包括一超多強的「超」和雙寡頭競爭格局中的「寡頭」。

5、份額穩定期的龍二龍三

即一超多強格局中的「強」,這一類企業在龍頭的競爭優勢下能保住自己的份額,往往靠差異化競爭策略,它們的增長確定性較差,因為「差異化」也限制了企業發展的路徑。

但其中有一類企業需要格外關注,即細分賽道隱型冠軍,它們的「差異化」是子行業的特點,常常有比大行業龍頭有更好的毛利水平和更陡峭的成本曲線,完全有可能依託這一易守難攻的利基市場,實現對龍頭份額的彎道超越。比較典型的案例是自繁自養模式的牧原股份對農户共養模式的温氏股份的超越,濕法隔膜龍頭$恩捷股份(002812.SZ)$$星源材質(300568.SZ)$的超越。

行業格局的變化並不是單向的,一個已進入份額穩定期的行業,可能因為一個顛覆式創新而重新洗牌,大部分的科技行業都可能經歷這種「破壞性創新」的時刻;還有部分週期性很強的賽道,每一輪週期低谷都會出現一兩家逆勢擴張想要重新洗牌的企業。

如何看待「競爭格局」呢?

同樣,一種思路是隻選擇競爭格局穩定的行業,即行業出清期和份額穩定期的龍頭。

另一種思路是根據自己的投資偏好選:

  • 穩健型投資者只需要關注「份額穩定期的龍頭」,特別是有護城河優勢的;

  • 成長股投資者,關注「行業出清期」和「細分賽道隱形冠軍」;

  • 自上而下的投資者也可以關注「增速高,份額散」的行業爆發期的企業;

  • 喜歡困境反轉、博賠率的投資者需要從「行業洗牌期」就開始跟蹤,或者研究更加細分賽道上的隱形冠軍的向上逆襲。

四、十分鐘看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就是公司主要通過什麼方式來賺錢,它通常代表了企業與客户、供應商和生產鏈其他企業的獨特的合作競爭關係。

一個企業的商業模式通常可以歸納為一兩句很簡單的描述,比如:

$貴州茅臺(600519.SH)$的商業模式核心是產品,即長期積累的奢侈品品牌價值;

$海天味業(603288.SH)$的商業模式核心是渠道,即十幾年深耕餐飲行業建立的龐大高效的營銷網絡;

$京東方A(000725.SZ)$的商業模式核心是資源,即通過高強度的投資和技術升級建立行業進入壁壘……

企業的資料很瑣碎,沒有目標就會陷入經營數據的汪洋之中。研究的第一步,你需要找到一個抓手——如果商業模式你怎麼也看不懂,直接放棄;如果商業模式你覺得有問題,直接排除;如果合適,接下來就以「商業模式」為綱,綱舉目張。

看「商業模式」有下面三個作用:

第一、直接用「商業模式」排除一些不符合價值投資理念的公司

價值投資,買的是企業未來創造的自由現金流,而有一些企業的商業模式,產品生命週期內創造的現金流小於期間所需的投資(重資產且技術變化太快的行業的非龍頭);或者企業的投資很容易變成一堆庫存或應收賬款(PPP模式),這些企業都需要投資者不斷地投入,一旦停止融資,企業現金流就會衰竭。

還有一些商業模式容易導致惡性競爭,又無法在行業出清前建立競爭壁壘(服飾和部分快消品行業);還有一些商業模式下的產品生命週期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部分內容行業),具體可見文章《不好的商業模式,是投資中的「事故多發地段」》……

第二、直接用「商業模式」判斷可以長期跟蹤的標的

有一些商業模式是獨一無二的,直接代表了企業的競爭優勢,這一類企業,可以直接進入自選股。

比如分眾的商業模式,用最大規模的電梯媒體網點覆蓋,成為品牌接觸一二線白領羣體最廣泛、最快速的方式。加上梯媒資源是有限的,存在談判成本,分眾的商業模式即競爭優勢。

還有一些新經濟企業,其商業模式很不常見,一旦理解,等於理解了企業價值的核心。

比如$泡泡瑪特(09992.HK)$,如果你把商業模式看成是「盲盒」這個產品,那當然沒什麼大的價值;但如果看到是「IP全產業鏈經營」,它的價值就大大不同,即便你並不確定這個商業模式能否跑通,你對企業本身的理解也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再比如$美團-W(03690.HK)$,如果你將其商業模式看成是「提供外賣、到店、酒旅等多樣化本地生活服務的平臺」,那現在的估值顯然太高了;但如果你看到的是「支持無邊界擴張的組織架構」,那顯然找到了支持長期高增長的源泉。

當然,大部分企業的商業模式不存在好壞之分,此時,商業模式判斷的第三個作用就是——

第三、建立下一步研究跟蹤的目標

大部分企業的商業模式沒有好壞,但有合適與否,如果一家公司在「行業空間」和「競爭格局」兩項都OK,接下來就要判斷其商業與經營優勢是否匹配,是否有機會進入「正向反饋放大」。

比如,A股最多的是製造業企業,而製造業最常見的商業模式是「成本領先型」,其中可以是規模降本(隆基股份),可以是上下游一體化的降本(恆力石化),可以是工藝降本(牧原股份),可以是管理賦能型的降本(海天味業)……

如果你喜歡並長期投資於成本優勢型的企業,第一步就要搞清楚具體是哪一種商業模式,才能對應到相關的財務指標和經營數據,才能判斷所處階段,並長期跟蹤。

五、看資料要講方法

文章比較長,總結一下這三個10分鐘:

  • 第一、從「所處階段、週期性、永續性」判斷行業空間

  • 第二、從行業所處競爭階段和企業的競爭地位判斷競爭格局

  • 第三、找到企業的核心商業模式,看其是否與競爭優勢相匹配,是否能形成「正向反饋放大」階段。

當然,30分鐘只是一個目標,需要你看了足夠多的企業,積累了足夠的判斷經驗。

想要找到好公司,方法只有兩個字「多看」——看100家公司資料,發現好公司的概率肯定高於只看10家公司;作為職業投資者,更是要看大量的公司,才能對企業「有感覺」。

看資料要有方法,很多投資者記得每一個財務細節,卻對基本的商業模式一片茫然;對行業競爭者及份額如數家珍,但卻沒想過為什麼能形成這樣的競爭格局及未來的趨勢。

更糟糕的是研究與投資的脱節,研究了方方面面,卻只能形成一個模糊的「好公司」的印象,最後因為一個不重要的財務數據而買入,又因為一個不重要的經營動態而匆匆賣出。

我們是投資者,不是企業銷售經理和業務主管,必須站在董事長的立場上,判斷大方向和大格局,有定性的研究成果,為長期研究和跟蹤做準備。

編輯/IrisW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