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崔东树:2021年1-5月世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86万台,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51%

崔東樹:2021年1-5月世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186萬台,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佔51%

智通財經 ·  2021/07/04 05:19

作者: 崔東樹 

來源:智通財經

01.png牛牛敲黑板:2021年1-5月世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186萬台,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51%,表現優秀。

2021年1-5月全球廣義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306萬台。其中插混、純電動、燃料電池的狹義新能源車全球銷量達到186萬台,同比增長165%。中國新能源乘用車19年的世界份額達到51%。但2020年受到政策環境與疫情等的影響,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世界地位下降到41%,歐洲超越態勢明顯。2021年1-5月世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186萬台,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51%,表現優秀。

2020年全年新能源車銷量超強表現的原因是碳排放的壓力影響,並非特斯拉的顯著貢獻。海外疫情影響下的歐美新能源政策支持力度較強,2020年下半年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逐步恢復。2021年4-5月中國佔世界新能源車47%,迴歸高位水平。中國迴歸世界增量主要是中國新能源車市場轉向市場化推動,形成較強的內生增長動力。

此處特意甩出商用車市場分析,主要是世界新能源卡車與客車基本在中國,而且疫情後新能源客車處於萎縮中,雖然增大一點中國份額,但分析意義不大。

一、世界新能源車走勢

從廣義的新能源汽車,迴歸到狹義的新能源乘用車分析的脈絡:

世界新能源車的發展從混合動力開始,隨後逐步進入電池為主的時代,純電動和插混成為新能源的真正政策支持主力。

中國新能源車的發展也是從支持公交卡車的普通混合動力開始的補貼進程。隨後客車進入純電動時代,混動客車成為歷史。

在此我們分析時不考慮客車和專用車,只要考慮乘用車。原因是客車和專用車技術比較落後,且近期沒有公交車路權車等政策外的市場空間,因此各國都把乘用車成為新能源發展重點。

1、2004-2020年世界廣義新能源乘用車市場走勢

圖片

2012年世界廣義新能源乘用車158萬台,到2015年僅有179萬台,增長緩慢。隨着2016年開始的新能源車加速發展,廣義新能源車2016年突破200萬台,2017年達到316萬台,2018年突破400萬台。2020年達到515萬台。2021年1-5月廣義新能源車306萬台,其中普通混合動力佔比39%。

2018年-2021年混動佔比持續下降到41%,並逐步實現份額穩定。其中混合動力乘用車從12年的93%逐步下降到2015年的80%,隨後混合動力的佔比每年降10個百分點。2019年混動市場份額下滑放緩,但2021年份額仍下降到39%。2021年插混走勢較強。混動表現逐步走弱,純電動相對平穩。

2、21年世界新能源乘用車表現

圖片

2020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286萬台,走勢與2019年同期增35%。

2020年世界新能源車走勢前低後高明顯。1-6月降15%,7-13月增86%。11-13月的增量表現。

2021年1-5月新能源車銷量達到183萬台的增速165%是超預期的超強表現。

3、16-20年世界新能源乘用車市場走勢

圖片

2020年上半年世界新能源車面臨高基數壓力,7月開始進入低基數階段。

2021年1-5月呈現加速上升態勢,由於去年5月的歐洲疫情嚴重,因此低基數下的增長更強。

圖片

2020年的新能源車銷量285萬台,同比增長36%,。

近幾年減速趨勢超預期。2019年的新能源車銷量211萬台,同比增長7%較強。前期連續幾年世界新能源銷量已經超越60%增速。2021年表現有改善潛力,1-5月增速回升到165%。

圖片

從新能源車的區域市場走勢看,2020年歐洲始終是加速上行,僅為6月相對低迷。而中國新能源車市場2021年1月走勢更加強勁。美國市場新能源車相對低迷和穩定。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從弱小中逐步的快速成長走勢規律與傳統車走勢規律相差相對較大,尤其是年度和月度之間的波動規律,不僅受到消費的影響,而且受到政策和其他環境的影響,因此新能源車的市場變化應該是更為複雜的,但是隨着整體的新能源車市場化轉型的趨勢到來,近期新能源車逐步轉向常規化的運行狀態。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將高起步,歐洲5月好於預期,並持續良好發展。

二、世界新能源車結構市場走勢

1、15-21年世界新能源乘用車市場走勢

圖片

21年1-5月的歐洲新能源市場受疫情影響,較20年份額下降較大。近期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增速弱於世界平均增長速度,20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較大反轉,1季度低迷,2季度反轉,下半年暴漲,21年1-5月保持較強。

而中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國家的銷量走勢較強,波動較大。2020年年末的法國、德國平均增速都是翻倍之間,歐洲相對很強。增速較慢的是日本較低,韓國等新能源市場增長速度也是一般。

2、世界新能源乘用車的產品結構

圖片

近幾年的純電佔比持續提升,但2020年插混表現較強。世界新能源車的21年插混總銷量佔比是31%。而純電動的佔比達到69%。

世界新能源車的21年插混總銷量佔比是30%。而純電動的佔比達到70%,純電份額微幅增長。

B級車的純電動和插混都是主力車型,A00級也大幅走強。

3、世界新能源乘用車的結構-2021年

圖片

2020年世界新能源車結構是歐洲市場較強,亞洲其次,因此歐洲市場結構的純電與插混持平的特徵明顯。法國與挪威的純電動佔比高。

中國的近期結構升級推動的世界車型結構提升。中國A00級純電動的份額下降到中國新能源車佔比的38%,A級車佔比提升到23%,導致世界的架構也是A級車佔比提升明顯。

三、世界新能源車結構市場走勢

1、各國新能源車份額走勢-中國領軍

圖片

中國新能源車在世界市場的表現不斷的提升之中,16年在世界市場份額達到45%,17年中國的份額上升到47%,18年達到54%的較強水平,19年中國新能源車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達到51%,20年是41%相比較18年的份額稍降。21年中國新能源車佔世界市場的份額佔比47%,也是內外因素的組合影響結果。21年恢復到47%份額也是很好的。

2、各廠家新能源車份額走勢

圖片

特斯拉保持世界第一,目前持續走強。中國上汽集團的新能源表現優秀,上汽乘用車和上汽五菱兩家自主車企的表現很好。德國大眾的新能源車表現較強,今年受到疫情嚴重影響,加之去年年末衝刺,年初走勢偏弱。寶馬集團、比亞迪、德國奔馳等保持在第二梯隊水平。

豪華車的新能源化浪潮競爭相對激烈,美國特斯拉表現極其優秀,推動奔馳和,寶馬都在新能源車加入投加大投入,目前看寶馬奔馳的性能車的提升速度並不是很快,特斯拉的銷量目前是model3的增量。寶馬的量主要是寶馬x3的量,奔馳是奔馳斯瑪特的量,而寶馬5系和寶馬3系的發展潛力相對較大,

特斯拉的model3逐步進入絕對主力車型的。而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x在中國市場表現較強。

近幾年的中國的新能源車企的車型表現都很優秀,尤其是20年的純電動車型在政策推動下很強,未來潛力較大。

3、主力車型新能源車份額走勢

圖片

主力車型新能源車表現分化較大,新品快速湧現,傳統新能源車的市場表現持續下行。

中國主力車型的世界表現超強。高中低端都有很強的車型進入。

四、世界電動車結構市場走勢

1、中國21年純電動的份額57%

圖片

2020年中國純電動乘用車的份額達到48%,較2019年的份額改善不明顯。

2020年美國新能源純電動在特斯拉3的帶動下較強。但逐步佔比下降。

法國德國等的新能源車市場份額相對增長較大,而亞洲市場的日本和韓國的純電動車份額也表現一般。

2、21年世界純電動的份額仍是特斯拉領先

圖片

世界電動車中的特斯拉份額最高,今年在25%左右。

中國的五菱電動車走強明顯,推動上汽的新能源世界地位突出。比亞迪21年世界純電動的份額6%。動盪性更明顯。

3、歷年世界純電動的車型銷量

圖片

2020年的特斯拉MODEL3是世界車市銷量最高的單一車型。雖然1月的宏光MINI 成為第一。1-5月仍是特斯拉第一。

比亞迪的表現很好,廣汽新能源的AIONS表現較好。

五、世界插電混動車結構市場走勢

1、中國20年插混的綜合份額25%

圖片

插混市場的中國表現較強,目前仍是25%的世界第一,但德國的插混走勢較強,其他國家偏弱。

2、歐洲車企20年插混的綜合份額提升

圖片

世界插混的優秀企業是歐洲車企,奔馳、大眾、沃爾沃都很強。中國比亞迪,上汽乘用車的插混表現也是很好的。

3、世界插混的主力車型表現較強

圖片

寶馬5系目前表現超強。奔馳的插混在各系列都有較好表現,但明星車型不強。

比亞迪的秦的表現很強,其次是比亞迪的宋、唐等。

豐田(TM.US)的普鋭斯的插混表現也很好,理想(LI.US)ONE等很強。

六、混合動力市場相對穩定

圖片

這個混合動力市場以日本為代表成為主要的混合動力市場。2021年日本混合動力市場佔到33%,美國佔到28%,中國佔到17%,其他國家市場微乎其微。

這裏尤為需要關注的是歐洲的混合動力市場,從19年的20%到現在的18%,基本沒有發生變化。

圖片

世界主要的混合動力市場的變化是靠中國市場的變化,地處中國市場外,混合動力在世界上並沒有太大的認可度增強。

本田的混動車型在中國是銷量最強的,日本本土的銷量反而不高。

圖片

日系品牌車型基本為核心主導地位,豐田本田(HMC.US)的主力車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第二位的花冠是海外的豐田卡羅拉的稱呼,與國內的卡羅拉產品是基本一樣的。

自主車企基本沒有車型參與混動市場,通用、奔馳等逐步退出混動市場。

編輯/charlie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