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在华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保持乐观,当前中国股票比欧美更具吸引力

在華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保持樂觀,當前中國股票比歐美更具吸引力

觀察者網 ·  2021/08/06 04:17

原標題:在華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保持樂觀,當前中國股票比歐美更具吸引力

(觀察者網訊)據路透社8月5日報道,多名在華投資者在4日舉行的路透全球市場論壇上表示,中國近期在教育、科技等行業實施的監管措施,並未影響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整體的樂觀態度;與存在更高風險的歐美股市相比,當前的中國股票反倒“更有吸引力”。

路透社報道截圖

近期,中國監管部門先後對互聯網科技公司展開反壟斷、數據安全等方面的調查及監管;與此同時,隨着7月24日“雙減”政策落地,校外培訓機構也遭遇“核打擊”。消息一出,教育股應聲而跌。上週,拋售情緒從教育股擴大到整個中概股。

但對於中國金融市場的變化,眾多在華投資者仍保持積極看法。友邦保險(AIA)首席投資官康禮賢(Mark Konyon)指出,儘管近期中國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有所變化,但基於中國經濟長期結構性增長及向外國開放金融市場的承諾,友邦保險對中國市場依然持樂觀態度。

康禮賢表示,國際投資者對政策風險的敏感性早已明顯提高,但在他看來,中國的監管調整隻是一個“過渡階段”,投資者對中國金融開放的長期樂觀情緒並未受到影響。

“市場正在重新調整中國風險資產的風險溢價,而我們將維持對中國的樂觀預期。”康禮賢説。

英國法通投資管理(LGIM)多元資產零售基金主管賈斯汀·奧努埃庫西(Justin Onuekwusi)更是表示,在該機構看來,中國近期採取的市場監管措施造成的影響,正在被市場逐步“消化”,這反倒使得中國股市比歐美股市要更有吸引力。

奧努埃庫西稱,儘管中國加大對教育、科技等行業的監管令法通投資管理公司“感到意外”,但他們並未改變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股票的整體觀點,該公司也將繼續持有中國股票。

奧努埃庫西認為,比起中國股市,歐洲和美國股市存在的風險要大得多;同時,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其對德國和美國股市造成的打擊,要比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大得多。“我們的整體看法是,儘管中國股市正處於相對低迷的水平,但美國和歐洲股市仍存在市場泡沫。”

不過,他也指出,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韓國債券目前有着更加突出的收益率曲線,這使得它們對國際投資者有着很強的吸引力,但中國經濟走勢對澳大利亞出口的影響,將給澳元帶來短期風險。

新加坡銀行投資策略主管伊萊·李(Eli Lee)5日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也表示,監管措施對中國科技行業投資產生的“波動”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結束,但許多領域對於外國投資者仍極具吸引力。

“現在就對中國科技領域投資唱衰還‘為時過早’。”他説,“從長遠來看,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大方向是非常明確、完備的……人工智能、5G、新能源汽車等重要領域會繼續得到中國政府更多的支持。這些對於投資者都非常有吸引力。”

伊萊·李接受CNBC採訪,視頻截圖

此外,也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中國加強對市場監管的情況下,國際投資者需要考慮調整在華投資策略,不過繼續在華投資依然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美國投資公司康橋滙世集團亞洲區主管艾倫·科斯特洛(Aaron Costello)5日告訴CNBC,該公司分別分析中國的信貸市場和政府債券市場後注意到,中國主權債券在股市波動中依然維持平穩,這意味投資中國政府債券,可能成為國際投資者對衝股市波動的“良好止損選擇”。

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利歐近日就曾發文指出,對於中國採取的監管措施,西方一些投資者存在明顯的誤解。達利歐強調,中國整頓校外培訓是為了減少不平等現象,但一些外國投資者卻對此產生了誤讀。

達利歐認為,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一直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對外國投資者持開放態度,投資者不應誤解和過度關注政策波動,否則可能將會錯失機會。

對於一些外國投資者的誤解,前港交所首席執行官李小加6日接受CNBC採訪時也表示,中國的措施是一種“非常健康的自我監管舉措”,有助於社會和經濟以更加有序的方式運行,他預期這些措施並不會對市場產生長期影響。

李小加接受CNBC採訪,視頻截圖

李小加於3日剛剛宣佈創辦小微企業投資平臺“滴管通”,他指出,公司應當去適應政策變化的步伐,“你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當你的公司足夠強大時,就沒有人能碰它了。這可能正是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

李小加表示,中國的市場監管模式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而這恰恰是中國的一大優勢:“當美國政府要打擊壟斷的時候,他們制度上的‘制衡’可能就得花掉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中國的模式則允許他們迅速行動,果然地找出問題,然後立即制定政策並付諸實施。”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