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週二表示,IMF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將略低於7月時預測的6%,理由是新冠疫情後與債務、通脹和經濟趨勢分化相關的風險。
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全球經濟正在反彈,但疫情繼續限制復甦,主要障礙是“疫苗接種巨大的鴻溝”,導致太多國家獲得疫苗的機會太少。
格奧爾基耶娃在意大利博科尼大學的一次在線演講中表示,下週更新的IMF《世界經濟展望》將預測發達經濟體到2022年將恢復到疫情前的經濟產出水平,但大多數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將需要“更多年”才能恢復。
“我們面臨着全球復甦,但這種復甦仍受到疫情及其影響的‘阻礙’。我們無法很好地向前走——這就像我們鞋子裏進了石子走路一樣,”她説。
格奧爾基耶娃説,美國和中國仍然是重要的增長引擎,意大利和歐洲的增長勢頭正在增強,但其他地區的增長正在惡化。
她表示,作為關鍵風險因素的通脹壓力預計將於2022年在大多數國家消退,但會繼續影響一些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她警告説,通脹預期的持續上升可能導致利率快速上升和金融業狀況收緊。
她表示,雖然央行目前一般可以避免緊縮,但如果復甦速度快於預期或通脹上升的風險成為現實,他們應該準備迅速採取行動。監控金融風險也很重要,包括資產估值過高。
格奧爾基耶娃稱,全球債務水平目前約為GDP的100%,這意味着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有利條件下發行新債務的能力非常有限。
當被問及歐洲不斷上升的債務水平時,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不斷增長的經濟勢頭給歐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避免另一場主權債務危機。
但她表示,各國必須仔細規劃如何轉向中期財政整頓,以消除因疫情而增加的債務負擔。
“這些法案即將到期,”她説,隨着時間的推移需要有良好的計劃來減輕債務負擔,同時避免“殘酷”地削減教育或醫療資金。
格奧爾基耶娃還敦促富裕國家增加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新冠疫苗,取消貿易限制,並彌補新冠檢測、追蹤和治療所需的200億美元贈款資金缺口。
她表示,如果發達經濟體和較貧窮國家之間疫苗接種率的巨大差距無法彌合,可能會阻礙全球復甦,導致未來五年全球GDP累計損失達到5.3萬億美元。
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各國還應加快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確保技術革新並加強包容性——所有這些都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她説,轉向可再生能源、新的電力網絡、能源效率和低碳出行可能會使全球GDP在十年間增長約2%,創造3000萬個新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