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改名

改名

證券時報 ·  2021/11/01 21:26
【緣木求魚】 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實質;希望通過改名引致更好的變化,終歸不是做人、做事的正途。 突然把自己名字改了的人,老徐還是認識幾個的,但凡能説得上話的,老徐總忍不住追問一下原由。多年累積下來,總結總結,改名字的緣起也不外乎那麼幾個:或認為原名土拙、粗陋、拗口,要改個洋氣、雅潔、合音韻的;或命運乖蹇賴到名字上,於是請大師、高人按照陰陽、八字一番鼓搗,希望起了新名改運;當然也有想跟過去一刀兩斷的,或隱姓埋名、或洗心革面,改名容易,見效也快,其他的再慢慢説。 老徐認為,起名別管依據的是“符號論”還是“寄託論”,抑或是“神祕論”乃至別的什麼“論”,一旦確定,名字就沒有更改的必要。不過,許多人顯然並不這麼認為,而是抱定名字分量千鈞、態度不能隨便的信念,名字不好問題大,改名當然就是唯一的治本之策,如此應對成為潮流,還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甚至繁榮出了一個產業。 這當然也無可厚非。不過,改名之後的效果如何,實在無法給出一個具備終極性質的計量,於是改名是否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於外人的感覺而言,就有點兒像“薛定諤的貓”——説不準或者怎麼説都行。 相較於個人改名,企業改名之後的效果,評估起來似乎就容易些,畢竟榮枯興敗都很快,而且也擺在明面上,大家看一看、掂一掂,改名的賬應該怎麼算,心裏自然有數。略微總結一番,也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單靠改個名字就能讓企業發展轉了運、興旺繁榮起來,實在不靠譜兒,好像這樣的“幸運兒”也確實不存在。當年“德聚全”改名“全聚德”,確實慢慢紅火起來,但這與改名應該沒關係,沒有內部治理的徹底變革,恐怕名字再怎麼改,事業也興旺發達不起來。 道理雖然淺顯,但熱衷改名以求企業發展局面和前途產生質變的人還是不少。以A股市場為例,三十多年來,改名字的股票就不少,但經營理念、公司治理不改天換地,僅僅依靠換個名字就實現重生的例子,思來想去,終究找不出一家來。股市如此,別的什麼市場大致也一樣。 這樣的規律同樣適用於中國外的企業,換湯不換藥、僅僅改個名頭就實現黃銅變真金的企業,在世界範圍也不存在。從這個邏輯上看,企業改名恐怕真的沒必要(重組、換了大股東的當然另説),一是改名本身就有成本,二是一旦改不好,事情就變大。因此,與其在改名上操心費力,不如把功夫用在經營上。 這幾天,世界上最有名的改名,當然就是“臉書”母公司改名“Meta”了。雖然有名,但同樣無趣。無論從歷史、現實還是邏輯角度觀察,在這種沒必要的事情上花費如此大的心力,本身就不是加分項。尤其有點兒弄巧成拙的是,甚至有許多人懷疑本次“整容”的原始動機是想“金蟬脱殼”,轉移外界注意力,盡力扭轉“吹哨人”揭祕、外部質疑帶給公司的不利局面。議論、諷刺紛紛,叫好的聲音幾乎沒有,所以無論“小扎”如何導讀“Meta”的正確發音,眾人七嘴八舌“跟學”的調子都尷尬。 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實質;覺着名字不好,或者希望通過改名引致更好的變化,終歸不是做人、做事的正途。從這個意義上説,“臉書”改名以及類似的一切改名,就幾乎無意義;當然,從引起外界格外關注、警惕改名者“金蟬脱殼”的角度去觀察,這次“改名”還是有意義的;如果從經驗教訓的角度考慮,這次改名的意義肯定就更大些,畢竟,這對所有企業經營者又生動地警告了一番。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以上文章發表的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證券時報立場。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