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多个新冠特效药获批;创新药出海掀热潮;mRNA赛道火热;医疗AI迎来第一股… | 盘点2021年医疗健康行业十大热点

多個新冠特效藥獲批;創新藥出海掀熱潮;mRNA賽道火熱;醫療AI迎來第一股… | 盤點2021年醫療健康行業十大熱點

創業邦 ·  2022/01/03 20:26

作者 | 吳中雪

編輯 | 信 陵


2021年是我們與新冠纏鬥的第二年,醫療健康行業依然是在鎂光燈下。

根據創業邦睿獸分析的數據,2021年醫療健康行業共發生融資事件2,456起,大大高於2020年和2019年的1,367起和1,234起。事實上,從融資事件角度計算,醫療健康已經成為僅次於企業服務的創投圈第二大賽道,熱度超過人工智能和智能製造。

這一年,行業裏發生了很多大事:人工關節集採、CXO震盪、mRNA療法熱潮、License out爆發……整個醫療健康行業震盪其實比較明顯,當然整體依然是蓬勃發展的態勢,這一點不變。

我們從中挑出了10件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有突破性的技術、有火熱的賽道、也有一些政策上的調整等等,都對行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和衝擊,以此作為對2021年大健康行業的一個小小的總結。

無法忽視的mRNA療法熱潮

覆盤這一年,mRNA是少不了的一個關鍵詞。今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發佈「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名單,mRNA疫苗位列第一位。9月2021年拉斯克獎把臨牀醫學研究獎授予Katalin Karik和Drew Weissman兩位科學家,獎勵他們在過去的十多年裏對mRNA疫苗技術做出的貢獻。

憑藉着新冠疫苗的成功,Moderna市值最高一度突破1900億美元,目前市值1000億美元左右。BioNtech市值也曾突破1000億美元,目前市值600億美元左右。輝瑞更是憑藉着與BioNtech合作的新冠疫苗重回製藥全球第一的寶座。

mRNA在國內也成為資本追捧的賽道,艾博生物一年內累計完成3輪超11億美元融資。斯微生物也拿到了近2億美元的融資。除此之外,麗凡達生物、美諾恆康、藍鵲生物、厚存納米、瑞吉生物、嘉晨西海等玩家也吸引了不同程度的關注。

在管線進展上,艾博生物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沃森生物共同研製的新冠mRNA疫苗ARCoVaX進展最快,目前已進入臨牀III期。

小結:新冠疫苗讓所有人都知道了mRNA,也成了今年最熱門的賽道之一,那麼除了新冠疫苗,下一步mRNA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這應該是所有人都好奇的一點,也讓我們拭目以待。

CDE發佈臨牀研發指導原則

11月19日,CDE(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正式發佈並施行《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

《指導原則》中提出以新藥研發應該以為患者提供更優(更有效、更安全或更便利等)的治療選擇作為最高目標。以患者為核心的抗腫瘤藥物研發的理念,不僅僅體現在對患者的需求、反饋信息的收集、分析方法學的完善,而是從確定研發方向,到開展臨牀試驗,都應該貫徹以臨牀需求為導向的理念,開展以患者為核心的藥物研發,從而實現新藥研發的根本價值——解決臨牀需求,實現患者獲益的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7月2日該《指導原則》徵求意見時,即引發行業軒然大波。

小結:《指導原則》的發佈無疑對創新藥研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當下火熱、同質化嚴重的創新藥行業破了一盆冷水,從而推動創新藥行業逐步由me-too往me-better進而往完全自主的創新路徑上轉型。

國產創新藥License out數量創新高

2021年國內創新藥企海外授權交易即License out再掀高潮。

如果説2020年是License out的元年,2021年應該説是License out的大年。據醫藥魔方統計,2021年中國醫藥行業共發生了53起對海外企業的License out,遠超2020年的24個。

今年以來,隨着國家一系列改革政策的發佈,以及國內創新藥企研發能力的提高,我們的創新也逐步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License out交易越來越活躍。

小結:License out數量越來越多,越來越活躍,一方面反映出當下國產創新藥出海已成大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國內創新藥研發能力越來越獲得認可,這也是中國創新藥真正走向世界舞臺的必經之路。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國內創新藥當自強。

人工智能預測蛋白質結構

12月17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公佈了2021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評選結果,「人工智能預測蛋白質結構」拔得頭籌。該成果也入選了英國《自然》雜誌2021年度科學新聞。

今年7月,世界知名人工智能團隊深度思維宣佈其利用AI程序AlphaFold預測了人類表達的幾乎所有蛋白質的結構,以及其他20種生物幾乎完整的蛋白質組。同時,公開了AlphaFold2的源代碼,並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AlphaFold2的技術細節。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技術可能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遊戲規則,有望像冷凍電鏡那樣極大加速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發現,對於多種疾病的研究來説可能意義非凡。

「蛋白質結構不是靜態的,他們在工作時彎曲,對這些變化進行建模仍然是一個挑戰。但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進步,將永遠改變生物學和醫學。」

小結:蛋白質結構預測是生物學的重要「聖盃」。過去蛋白質結構只能通過苦逼的實驗室分析來確定,但是現在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快速計算數以萬計的蛋白質和相互作用蛋白質的複合物,引發醫學革命。

Biogen阿爾茲海默症新藥獲批引爭議

2021年6月,美國FDA批准了Biogen的AD(阿爾茲海默症)新藥Aduhelm,這是自2003年以來首個獲批治療AD的新療法,旨在靶向性減少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斑塊,以減緩認知衰退。數據顯示,該藥從研發到遞交上市申請花了15年。

然而,從2年前提交申請到獲批的半年後,關於Aduhelm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

據瞭解,獲批前,Aduhelm已進行過兩項Ⅲ期臨牀試驗,均在試驗初始階段就出現不理想結果。彼時,FDA外部專家組成的藥品評審委員會以壓倒性的多數投票,反對批准該藥。但FDA最後還是罕見地批了。

然而,業內並不買賬,有評論表示,拋開Aduhelm本身是否有效,其獲批會導致一大堆類似藥物會看到走捷徑以獲得上市的機會,同時擠佔掉其他不同類型的阿爾茲海默症藥物的研發空間,而這種危害才是長期的。

Aduhelm上市後的銷售並不理想,今年第三季度目標銷售額1400萬美元,僅完成2%,着實慘淡。另外日前其進軍歐洲市場也被拒。

小結:對於把希望寄託在Aduhelm上市的Biogen來説,日子並不好過,今年以來其股價一直低迷。近日,有媒體報道傳三星正與Biogen接洽就併購事宜進行談判,不過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消息。

互聯網醫療將邁入監管時代

新冠疫情這兩年無疑極大地改變並推動了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無論是互聯網醫院建設,還是各級互聯網在線診療,都迎來了極大的增長。以互聯網醫院為例,據統計,全國互聯網醫院在2018年12月時只有100多家,2020年暴增至1100餘家,2021年僅上半年就新增了約500家。

但是過去因為監管缺失、醫療責任不明等備受詬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的發展。

10月26日,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內容涵蓋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多個方面。

相信正式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不日將出台。

小結:2021年對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説,應該是里程碑的一年,隨着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互聯網醫療將告別過去的「野蠻生長」,進入規範化時代。

醫療AI終於迎來第一股

2021年,醫療AI行業迎來了上市大關,幾個頭部的醫療AI企業紛紛遞表:3月,科亞醫療遞表港交所;6月,鷹瞳科技遞表港交所;8月,推想醫療遞表港交所;9月,數坤科技遞表港交所。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11月,依圖科技就向科創板遞交了招股書。

然而,整體上市進展並不順利,7月份依圖科技IPO狀態變成了「終止」。8月,其醫療團隊被深睿收購。9月,科亞醫療上市狀態也變成了「失效」。

直到11月,鷹瞳科技成功登陸港交所,中國醫療AI行業終於迎來了第一股,這對行業來説無疑有極大的提振。

小結:受困於商業化進程緩慢等因素,醫療AI企業這兩年的日子並不好過。如今隨着醫療AI產品陸續獲批,商業化進程開始加速。據統計,截至2021年11月末,已經有超20款醫療AI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NMPA)三類證。

百濟神州三地上市

12月15日,百濟神州登陸科創板,募資超220億元,成為全球首個「N+H+A」三地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資本市場之路已圓滿收官。據統計,從2016年美股上市至今,百濟神州已累計融資超過600億元。

然而,科創板上市首日,百濟即下跌超20%,部分投資者認為其研發效率不足,通過藥品上市或對外授權方式產生大幅收入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

如何證明自己能夠商業化成功?這是百濟,也是未來所有創新藥企業都必須面對的挑戰。

小結:在創新藥領域,無論是資本、團隊還是其他資源,百濟應該説都是行業頂配,這是絕大多數創新藥企業難以企及的優勢。但是觀察它的成長路徑,至少可以作為一個反向思考的案例,如果不具備某些能力的時候,該採取怎樣的打法,才能活得下去,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孫飄揚迴歸,重掌恆瑞

如果要票選醫療健康壓力最大的企業掌門人,恐怕孫飄揚必然名列其中。整整一年,恆瑞都處在風口浪尖。受集採等因素的影響,恆瑞業績承壓,自2021年以來股價也一直低迷,公司市值半年蒸發逾2000億元。

7月9日晚,恆瑞醫藥宣佈周雲曙因身體原因辭去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而卸任董事長職務僅一年半的孫飄揚,則重回聚光燈下,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直至董事會選出新一任董事長。這個消息一出,醫藥圈頓時炸了鍋。

作為恆瑞的靈魂人物,過去幾十年,孫飄揚帶領恆瑞從仿製藥逐步轉型走上創新藥研發的道路,可以説是中國創新藥研發的先行者和引領者之一。然而正如其所言,轉型的速度趕不上行業變化的速度,恆瑞正在經歷陣痛期,誰也不知道會有多久。

小結:但凡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靈魂人物,正如喬布斯之於蘋果,任正非之於華為,雷軍之於小米。孫飄揚再次重掌恆瑞,讓我們把關注核心點重新迴歸到人,一家偉大的企業,必然有一個靈魂的領導者,成功的企業,也必然有一個強大的團隊。人,始終是所有的創新、所有的成績背後最底層的驅動力。

多個新冠特效藥獲批上市

新冠疫情尚未結束,除了疫苗外,科學家們一直在為特效藥而努力。

12月22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了輝瑞公司生產的paxlovid藥物,這也是首款可緊急用於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口服藥物,可用於治療患新冠輕症至中症的成人和12歲及以上兒童,以及具有較高重症風險的人羣。此前,輝瑞曾宣佈,paxlovid可將輕度或中度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風險降低約89%。

其實早在11月4日,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就宣佈批准了默沙東與ridgeback合作開發的抗病毒口服藥物Molnupiravir的緊急使用授權申請,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上市、可在家中口服的抗新冠病毒藥物。據默沙東此前宣佈,Molnupiravir在三期臨牀試驗中,輕中度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風險降低了50%。

國內創新藥企業也不甘落後,12月8日,我國首個抗新冠病毒特效藥——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特效藥獲得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臨牀試驗數據顯示,該藥能夠降低高風險新冠門診患者80%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同時,抗體在人體內可存留9至12個月,這對預防感染也有一定作用。

小結:隨着疫苗全球範圍內的接種,及多款新冠特效藥物成功審批,相信我們戰勝新冠的那一天終會到來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