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老牌国资开发商挥别房地产

华尔街见闻 ·  07/09 21:52

作者 | 曹安浔

编辑 | 周智宇

十年前,时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董明珠说,格力不应该着力地产业务,而应专注于家电;十年后,一语成谶,已经脱离格力集团的格力地产,决定退出地产生意了。

7月7日,格力地产公告称,将逐步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拟卖出上海、重庆、三亚等地相关房地产开发业务对应的资产负债等;同时,它更新了针对珠海免税集团的重组方案,拟买入珠海免税集团不低于51%股权,推动格力地产主业向免税业务转型。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公告发布后,格力地产已接连两个交易日涨停。

对于这次调整动作原因,格力地产表示,几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并综合考虑了珠海免税集团良好的经营表现及前景,此番调整有助于实现公司转型,提升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

此番调整也意味着,格力地产将再度迎来命运关口,其战略转型迈入深水期。

格力地产董事长陈辉曾在经营工作会议上表示,2024年是格力地产推动完成重组改革、实现战略转型、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至关重要的一年,要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回首格力地产过去二十五年,它曾波澜壮阔过,也曾黯然徘徊过。

由于董明珠的“轻视”,格力地产早年发展步伐缓慢。

等到2015年,格力地产挥别格力集团,投入珠海国资委旗下珠海投控的怀抱后,终于能够放开手脚,在喊出成为 “城市综合运营商”的愿景后,接连拿下珠海香炉湾沙滩、唐家湾沙滩等诸多大型海岸修复工程项目。

在上海、珠海等地,格力地产更是屡屡击败保利、仁恒、深业等房企拿下高价地。从渔港运营、教育产业、旅游到金融等业务,格力地产的触角不断延伸到新的领域,甚至还将分公司开到英国、美国、香港等地。

然而,高企的拿地成本、激进的扩张带来了紧绷的现金流。格力地产尝试转型,并在2020年提出对珠海免税集团的收购计划。

不过,由于涉嫌信披违规等原因,重组事项几经波折,至今仍在进行中,格力地产也在漫长的等待中逐渐沉寂。

从挑落保利拿下珠海地王的区域龙头,到如今排在全国房企二百强开外,格力地产这家老牌国企开发商,在地产行业里身影逐渐淡去。

从财报看,格力地产经营层面压力不小,也愈发急切地需要寻求突破口。财报显示,格力地产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47.32亿元,归母净利润录得7.33亿元的亏损,这也是格力地产连续第二年的亏损。

幸运的是,在兜兜转转多年后,格力地产的转型之路逐渐清晰,在甩掉地产沉重的债务包袱后,它也能够轻装上阵。

财报显示,由于地产主业的拖累,格力地产2023年筹资现金流量净额为-59.6亿元;截至2023年末,在手现金已不能覆盖短期债务。

此番调整对格力地产而言,将是一个新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它曾经的控股股东格力集团、前“兄弟公司”格力电器也都不再与格力地产有股权关联,而是进入发展新篇章。

企查查显示,格力电器在国企混改后,已经变为无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的企业。高瓴资本旗下的珠海明骏持有格力电器16%的股权,为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则仅持有格力电器3.44%的股权,为第四大股东。

透过格力地产退出地产业务,可以看到房地产行业转型浪潮已愈演愈烈。

中指研究院指出,近年行业深度调整,已经有美的置业、华远地产等多家房企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以减少其带来的偿债压力,预计后期还会更多效仿者。

挥别耕耘二十年之久的地产江湖,摆在格力地产面前的是快速发展的免税市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当前免税市场有巨大的潜力,而且格力地产作为珠海国企,它深耕免税行业优势会更加明显,有助于格力地产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复苏和政策扶持,免税行业重回风口。

中信建投预测,到2025年,国内免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长期或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

不过,作为重大资产重组,格力地产何时完成收购依然悬而未定。

并且,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拿到免税牌照,格力地产免税生意面对的竞争只增不减。

江瀚表示,免税的业务模式和房地产业务模式是有较大的差异性,如何能够适应是个比较大的问题。而且免税行业面临政策调整、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都是潜在的挑战。

对于行业而言,命运多舛的格力地产代表了国资开发商的另一种活法。相比越秀地产、建发、华发股份等国企开发商逆势加码地产,格力地产选择切换免税赛道,发挥地缘优势,融入国企改革浪潮,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在退出地产生意后,格力地产或将更名,正式将那段称霸珠海楼市的历史归于尘埃,此后注定江湖路远、各奔东西了。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提供资讯及教育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特定投资或投资策略的推荐或认可。 更多信息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