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赛道Hyper | 小米MIX Fold 4:轻薄和影像能打否?

賽道Hyper | 小米MIX Fold 4:輕薄和影像能打否?

華爾街見聞 ·  07/22 23:43

小米擠上“輕薄”摺疊機三國殺牌桌:榮耀、vivo和小米,誰是話事人?

作者:周源/華爾街見聞

在“體驗優先”原則指引下,小米再次迭代主打“輕薄+性能”標籤的摺疊機(橫折,以下同)。其中,“性能”是小米手機的傳統着力點,而“輕薄”則向着當下摺疊機業界潮流體驗持續靠攏。

7月19日,小米發佈其史上最輕薄摺疊機——小米MIX Fold 4:機身摺疊態薄至9.47mm,展開態僅4.59mm,刷新小米摺疊屏史上機身薄值紀錄;機身整重爲226g,與華爲Pura 70 Ultra和榮耀Magic V3(摺疊機)持平。

這是小米摺疊屏歷經四年,先後推出三代產品的技術成果。

4月25日IDC發佈的報告稱,摺疊屏正在逐漸解決厚重不耐用,續航差,影像與直板機差距大以及價格貴等缺點。這些問題的解決意味着摺疊屏手機的技術和體驗正在進一步走向成熟,成爲高端直板旗艦的平替。

自小米成立以來,旗艦手機的性能從未令市場失望;始自小米12S系列的徠卡聯合影像共創,此次也“外溢”到了摺疊產品:小米MIX Fold 4,首次搭載徠卡Summilux光學鏡頭,實現全焦段四攝影像,主攝傳感器配備光影獵人800。

與同樣走“輕薄”和“影像”路線的榮耀Magic V3,以及vivo X Fold 3 Pro(同屬橫向大摺疊,vivo選Pro版,主要考慮配置和價格)相比,小米MIX Fold 4,是否有一戰的實力?

誰最輕薄:體驗第一

2021年3月,小米發佈首款摺疊屏旗艦MIX Fold至今年7月19日推出全新的小米MIX Fold 4,小米摺疊機走出了一條從試水,到“突破摺疊屏最後一公里”(MIX Fold 2),再到“定義摺疊屏下半場新標準”(MIX Fold 3),直至本代(MIX Fold 4)創下這三年來的“輕薄”紀錄。

實際上,小米是最早注意到摺疊機“輕薄”體驗將成爲未來C端需求主要方向的廠商。小米在推出MIX Fold 2時已經注意到並將那代機型做到了摺疊態薄至11.2mm,展開態厚度5.4mm,從此確立了行業將實現“更輕薄”的摺疊機身,作爲摺疊機需要努力通過技術解決的正確方向。

7月19日,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北京發表主題爲“勇氣”的第五次個人年度演講。隨後推出小米MIX Fold 4,以“9.47mm(摺疊態)/4.59mm(展開態)和226g機重”的物理標準,在事實上成爲小米手機有史以來“最先進、最精密、最輕薄的滿配大折旗艦”。

華爾街見聞盤點了當前業界各家公司全新一代大折機的“輕薄”(摺疊態、展開態和機重)排名:榮耀Magic V3,分別爲;9.2mm、4.35mm和226g;vivo X Fold 3 Pro:11.2mm、5.2mm和236g;華爲Mate X5:11.08mm、5.3mm和243g-245g;OPPO Find N3:11.7mm-11.9mm、5.8mm-6.0mm和239g-245g。

小米MIX Fold 4,以9.47mm(摺疊態)/4.59mm(展開態)和226g機重,僅次於榮耀Magic V3;vivo、華爲和OPPO,摺疊態機身厚度超過10mm,但整體性能和配置也各有所長。

因此,若只從“輕薄”的數值標準看,小米MIX Fold 4,確實比榮耀Magic V3要顯得更爲“厚”(0.27mm、0.24mm),但重量完全持平,都是226g。在實際的握持感體驗上,不到0.3mm的差異,實際上很可能“無感”。

與厚度相比,影響握持感的參數是機身寬度:MIX Fold 4和Magic V3機身寬度分別是73.1mm和74mm(摺疊態),後者比前者寬差不多1cm(實際0.9mm)。

華爾街見聞從供應鏈和市場了解到,小米13系列爆賣的一大重要原因,在於這是一臺“小屏”(6.36英寸屏幕)手機,機身寬度71.5mm。可見,機身相對越窄,握持感越好。

故而,若重量持平,機身厚度差異“無感”,就握持感而言,小米MIX Fold 4比榮耀Magic V3勝出一籌。

主芯片方面,vivo X Fold 3 Pro搭載的是第二代驍龍8(驍龍8 Gen 2),而小米MIX Fold 4和榮耀Magic V3一樣,都用了第三代驍龍8(驍龍8 Gen 3)。

主攝傳感器大同小異

除卻對體驗影響至爲重要的機身“輕薄”物理屬性,整體性能也是旗艦對標的焦點。目前,各家主要角力點圍繞續航、屏幕、機身材質和影像能力等展開。

小米MIX Fold 4採用徠卡全焦段四攝設計,主攝傳感器爲光影獵人800;同時,首次搭載徠卡Summilux光學鏡頭。

榮耀Magic V3主攝鏡頭不知名,而vivo X Fold3主攝採用了蔡司T*鍍膜鏡頭。

綜合來看,小米MIX Fold 4的影像能力相當能打。就影像能力(主攝傳感器+光學鏡頭+算法)而言,小米MIX Fold 4不遜色於vivo X Fold 3 Pro,比榮耀Magic V3應當更好。

爲什麼呢?

由於算法涉及的影像結果爲軟件能力和對物理世界光影的主觀理解的綜合,故而難以區分明顯的好壞;而對光影的理解還涉及色彩和影調的把握,過程和結果都極爲主觀,因此不做展開。

因此,可討論的實際上就是傳感器的定位/性能和光學鏡頭的素質。

小米MIX Fold 4主攝搭載的傳感器是“光影獵人800”,全像素輸出幀率與索尼IMX 890一致;尺寸方面,前者爲1/1.55,後者是1/1.56,也差不多一樣;單像素尺寸完全重合,都是1微米。

更大的傳感器尺寸,意味着能捕捉自然界更多的光線信息,從而在成像上表現出更高的動態範圍(HDR)和成片能呈現更豐富的細節。

光影獵人800有個參數看上去非常強悍:動態範圍。這款中端傳感器的原生動態範圍高達13.2EV,幾乎追平索尼微單α7R5的14EV高動態範圍。著名的旗艦傳感器索尼IMX989,原生動態範圍也只有10.33EV。

動態範圍是指手機攝像頭,同時能捕捉到的最亮和最暗部分的範圍。

在手機攝影中,動態範圍能顯著影響拍照效果。比如,日常生活的高對比場景,像日落或日出,逆光拍攝,夜景高光源等,這需要攝像頭具有合適的動態範圍,才能清晰呈現高亮或暗部的細節信息。

所以光影獵人800的原生動態範圍超越索尼IMX989?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光影獵人800的原生動態範圍僅約7.32(剔除雙原生ISO融合與雙轉換增益融合,技術原理過於複雜,此處略過)。

索尼IMX920,尺寸1/1.49,實際成像尺寸爲1/1.56,單像素尺寸1.2微米,曾用於vivo X100主攝,動態範圍爲13.5EV,實際與光影獵人800真實動態範圍差相彷彿。至於榮耀Magic V3主攝傳感器用的是IMX906,與光影獵人800、IMX890和IMX920參數類似,效果也差不多。

哪款產品主攝鏡頭最好

既然傳感器性能類似,那麼光學鏡頭呢?

小米MIX Fold 4成爲小米史上首款用了徠卡Summilux光學鏡頭的摺疊機。

徠卡Summilux光學鏡頭,此前被用於小米14系列(超級爆款)。雷軍在2023年11月10日曾發文引用徠卡對小米14的評價:“移動影像領域迄今爲止,最完美的徠卡Summilux鏡頭”。

華爾街見聞查閱後發現,2017年華爲P10 Plus,主攝鏡頭也用了徠卡Summilux,光圈爲f/1.8。

雷軍說,“徠卡對於鏡頭系列有着嚴苛的分級規則,只有f/1.4-f/1.7範圍才可稱之爲Summilux。”小米MIX Fold 4主攝光學鏡頭光圈爲f/1.7(數值越小,光圈越大)。

Summilux,源於拉丁文“Summa”字根,代表“最高級”;“lux”代表“光”,Summilux就代表徠卡的大光圈鏡頭系列。

從體驗角度出發,徠卡Summilux鏡頭主要呈現焦外朦朧、焦心銳利、暗角夢幻的成像特徵;與徠卡Summicron(小米13系列搭載的光學鏡頭)相比,徠卡Summilux鏡頭更適合人文景觀或人像拍攝。在徠卡光學鏡頭中,頂級鏡頭是最大光圈爲f/0.98的Noctilux鏡頭(系列)。

徠卡Summilux,這個雖然是鏡頭系列的名稱,但同時也是徠卡鏡頭商標,於1958年5月31由徠卡向德國商標局提出申請。同年,徠卡首次用了“Summilux”商標。

能與小米MIX Fold 4主攝光學鏡頭“拼刺刀”的是vivo X Fold 3 Pro主攝用的蔡司T*鍍膜鏡頭。

但是,vivo X Fold 3 Pro,沒有說明應用的蔡司鏡頭的哪個系列。蔡司鏡頭有多個分類:Tessar、Biogon和Hologon;還有ZA系列,由蔡司與索尼聯合研發,用於自動對焦的單反鏡頭;此外還包括ZM/ZK/ZS/ZE系列鏡頭等等。

另外,雖然徠卡不提自己的多層鍍膜技術,但不代表徠卡鏡頭沒有應用這項技術。徠卡鏡頭的多層鍍膜技術稱爲“徠卡WeCo鍍膜”,標準爲6層鍍膜(與蔡司T*鍍膜一樣),可根據具體需求做增減。

看上去,相比之下,小米MIX Fold 4主攝鏡頭素質相對更好些。但是,自X60系列以降,vivo主攝鏡頭對鬼影控制的能力有目共睹,這也是蔡司T*鍍膜鏡頭的成像質量可感知體驗的一部分。

目前,從“輕薄”和“成像性能”看,以上三款摺疊機型各有所長,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榮耀Magic V3摺疊態最薄,但主攝光學鏡頭素質無從觀察;vivo X Fold 3 Pro主攝鏡頭沒有註明型號,但蔡司T*鍍膜的成像質量一流;小米MIX Fold 4,主攝光學鏡頭素質,在三者之中能拔頭籌,機身“輕薄”也可圈可點。故而,究竟如何選擇,就要看用戶各自的偏好是什麼。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