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编辑/杨博丞
4月12日,国内最大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请求。据悉,这已经是其第四次全球冲击上市了。
据最新招股说明书显示,2021-2023年期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和61.63亿元,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只能算勉强增长。同期公司净利润分别约为-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
据相关数据平台公开,喜马拉雅平均每月有3亿用户在线听喜马拉雅的音频内容;2023年,占据了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收听总时长的60%以上,公司实现了成立数十年以来首次全面盈利,这无疑将极大地提升其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的概率。
然而,据核心付费用户数据,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付费率从2022年的12.9%下滑至2023年的11.9%;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付费率从2022年的12.6%下滑至2023年的11.6%。两则数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023年,喜马拉雅又是怎样实现利润扭亏为盈的呢?
“三年四战”IPO,喜马拉雅如此密集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的背后,是音频行业难以解决的营运难题和资金压力。如今,进入“中年期”的喜马拉雅,还能讲好“耳朵经济”的新故事吗?
一、1亿人撑起1支音频IPO
喜马拉雅创立于2012年,到今年已发展至第12年。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人。202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12.27亿。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十年间,喜马拉雅精准把握市场脉搏,迅速崛起,成为行业佼佼者。
时间回到2018年,喜马拉雅以“耳朵经济”为核心,采取与其他主流平台类似的订阅盈利模式,包括会员费和付费点播。会员套餐可以选择月费25元或年费238元起,会员用户可享受独家内容、无广告等特权。
相声评书、有声书、广播剧等优质音频内容,为喜马拉雅带来一批精准用户。在此基础上,喜马拉雅还在开发更多垂类业务。
为满足高端用户需求,其推出了高级VIP服务,尊享大师课节目,年费899元。同时,积极与各大音乐、购物平台合作,推出联合会员优惠,年费在238至308元之间,喜马拉雅也成为了中国在线音频行业首家引入「PGC+PUGC+UGC」内容组合的平台。
2017年,喜马拉雅率先推出了音频直播模式,2018年,音频直播模式为其带来了高达3.16亿元的收入,占当年总营收的21.4%。2021年,直播收入突破10亿元。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营收也在同比增长。
尽管公司总营收逐年增加,但订阅收入无疑是公司营收的护城河,但近三年平台付费会员数量虽保持逐年增长,增速却开始放缓,2021-2023年的同期会员付费率分别为12.9%、12.9%和11.9%。此外,平台日活付费用户收听时长也有下滑,2021-2023年,喜马拉雅日活用户的收听时长分别是144分钟、142分钟、130分钟。对此,公司的解释为将战略重心转向吸引及留住客单价较高的用户,并加强具有更大变现潜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受上述两大因素的影响,导致广播收入和直播收入近年来也有所下滑。
在丰富的内容生产系统和多元化变现模式的基础上,喜马拉雅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喜马拉雅的平均月活跃用户高达到3.03亿,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市场份额约25%,超第二名约12%。
在2012至2020年的八年中,喜马拉雅凭借完成了12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近100亿元。公司的估值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从最初的345万美元迅速攀升至43.45亿美元,整体增长幅度超过惊人的1200倍。
图源:喜马拉雅招股书
其中,不乏知名投资公司为其站台,比如挚信资本、腾讯(00700.HK)、普华资本、小米(01810.HK)、百度(09888.HK/BIDU.O)、阅文集团(00772.HK)、好未来(TAL.N)等一众知名VC、PE都曾为其投资。
早在2021年4月30日,其就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书,计划在纽交所上市,不过,当年9月9日,其公告撤回申请。然而,4天后,2021年9月13日,喜马拉雅即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因审计数字过期,其申请材料失效。2023年3月29日,其又更新了招股书。但当年6月,有消息称,其因融资缺乏投资者支持,已暂停了IPO计划。时隔两年,喜马拉雅再次发起对港股的冲刺。
一波三折的上市计划,这支1亿人撑起的音频IPO,风光的背后,却面临着长期亏损的尴尬。
- 持续亏损后的扭亏为盈,不靠规模靠省
在创立的12年间,喜马拉雅大部分时间都没能盈利。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2年,喜马拉雅经调整年内亏损分别为-7.49亿元、-5.39亿元、-7.18亿元和-2.96亿元,累计亏损约23亿元。2023年扭亏为盈,全年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24亿元。
从收入结构上来看,2023年喜马拉雅来自订阅服务的营收为31.89亿元,来自广告服务的营收为14.23亿元,来自直播的收入为11.3亿元,来自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的营收为4.1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三年(2021年-2023年)间,喜马拉雅订阅收入始终均占总收入的50%以上,是公司的盈利支柱。
然而,2021-2023年,公司营收增速分别为43.7%、3.49%、1.69%。三年里从超40%的增长迅速跌落至低于2%,显而易见,喜马拉雅的营收增速已逐步放缓。对此,喜马拉雅表示,主要是用户群体扩大、变现能力增强以及成本结构优化带来的毛利率改善和经营效率提升。但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其转亏为盈主要因为侧重了成本优化,包括削减营销费用、缩减研发开支,以及裁员降薪。
“开源”不行,唯有“节流”。
据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在2021年-2023年的研发开支从10.3亿元缩减至9.3亿元,占比也由17.5%降至15.1%。同时,全职员工人数显著减少,从2021年的4342人裁减至2023年的2637人,据此计算,喜马拉雅2年内裁员人数超1705人,裁员比例达39%,幅度近四成。裁员也带来福利开支减少,其行政开支也大幅下降,从2021年的14.14亿元锐减至2023年的4.68亿元。
“节流”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本就增长停滞的运营数据,在投入减少后,就更加乏力了。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喜马拉雅在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占有率约为28%,按2023年在线音频收入而言,其在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已将至25%。
另外,根据招股书计算,喜马拉雅投后估值达310亿元,但与港股同类公司网易云音乐相比,后者市盈率25.1倍。若以喜马拉雅2023年2.24亿元的净利润推算,其上市后合理估值或仅56亿元,不足投后估值的20%,前后差异显著。
行业头部发展的窘境,也在一定程度也是在线音频这一行业的缩影。靠“省”出来的盈利,能否持续?其估值又是否能达到预期标准?喜马拉雅急需新故事。
- 人工智能AI能否为其带来新增长?
2023年是全球AIGC爆发之年,“+AI”成为众多公司转型的优先之选。喜马拉雅也宣布了进军AI领域。据悉,在本次提交的招股书里,喜马拉雅累计提到259次“AI”和“人工智能”,而三年前的那版招股书中仅有57次。
AIGC协助内容创作,是喜马拉雅目前最大的技术卖点,据称,AI已经渗透其内容生产、业务运营等各方各面。2023年,公司研发支出9.3亿元,占总收入的15.1%,技术和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的44.3%,特此成立了“珠峰实验室”研发团队,倾力打造开发“珠峰音频AI模型”, 以AI技术驱动的“新质生产力”。
招股书指出,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内容和赋能内容创作者,同时围绕下一代技术、AI及大数据能力,加强在线音频的运营效率。AI技术赋能各类移动应用和智能设备后,喜马拉雅将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的更多高质量音频内容、跨平台分发、个性化推荐等渗透式服务。
值得期待的是,喜马拉雅若将AI技术在其新业务运营上全面布局,其珠峰音频AI模型无疑将在AI领域崭露头角。未来,无论是运动、烹饪、家务还是驾驶等碎片化的生活场景,喜马拉雅有望为用户提供一种新颖且丰富的交互和体验,塑造全新的产品形态。
根据《2024播客营销白皮书:播客,不断成长的可能性》调研数据显示,播客用户的平均年龄30.8岁,年龄21~35岁的用户占比达72.8%。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比达87.4%,一线城市占比49.3%。灼识咨询预测,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将从2023年的250亿元,增加到2028年的510亿元。
喜马拉雅若能成功上市,便是在线音频的数据排位第一股,也是给该行业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结语
随着在线音频行业的新增流量趋于饱和,行业当下正步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平台期。各大在线音频平台之间的商业竞争必然进入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构建独特的、高质量的内容及技术壁垒,以及维持用户的持续粘性(即高留存率),已成为各大平台脱颖而出的关键策略。
站在当下AI时代浪潮之中,中国音频行业也必将大放异彩,迎接即将来临的市场格局彻变与行业洗牌。成立12年的“老将”喜马拉雅尽管在2023年实现了首次盈利,但这次能否得偿所愿,通过IPO融资,推动业务成长,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