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诺禾致源(688315)2024年中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Stock Star ·  Aug 15 18:06

据证券之星公开数据整理,近期诺禾致源(688315)发布2024年中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9.97亿元,同比上升7.18%,归母净利润7792.69万元,同比上升3.86%。按单季度数据看,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28亿元,同比上升7.94%,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5061.15万元,同比下降3.66%。本报告期诺禾致源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当期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400.54%。

本次财报公布的各项数据指标表现尚佳。其中,毛利率41.71%,同比增0.34%,净利率8.24%,同比减2.47%,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2.7亿元,三费占营收比27.14%,同比减2.93%,每股净资产5.72元,同比增12.29%,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2元,同比减1654.24%,每股收益0.19元。具体财务指标见下表:

big

财务报表中对有大幅变动的财务项目的原因说明如下:

  1. 货币资金变动幅度为-54.46%,原因:本期回购股票支付资金及经营性支付资金。
  2. 应收票据变动幅度为-100.0%,原因:本期已贴现附追索权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承兑。
  3. 应收款项融资变动幅度为-62.79%,原因:本期应收票据减少。
  4.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的变动原因:按照大额存单剩余持有期重分类。
  5. 在建工程变动幅度为-92.21%,原因:本期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6. 开发支出的变动原因:本期研发项目符合资本化条件。
  7. 递延所得税资产变动幅度为43.73%,原因:本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增加。
  8. 短期借款变动幅度为-100.0%,原因:本期已贴现附追索权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承兑。
  9. 其他应付款变动幅度为-64.52%,原因:本期押金到期支付导致余额减少。
  10. 营业收入变动幅度为7.18%,原因:报告期内中国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营业收入均增长。
  11. 营业成本变动幅度为6.92%,原因: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增加,营业成本相应增加。
  12. 销售费用变动幅度为9.58%,原因:公司持续本地化布局,增加市场投入导致销售费用增加。
  13. 管理费用变动幅度为-8.0%,原因:报告期管理人员薪酬减少,及房屋出租相应的折旧费在其他业务成本列报。
  14. 财务费用变动幅度为7.15%,原因:报告期外币汇率变动幅度相比去年同期降低导致汇兑收益变动幅度减少。
  15. 研发费用变动幅度为-8.38%,原因:报告期公司按照研发项目计划开展研发活动,在合理变动范围内。
  1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幅度为-1724.38%,原因:报告期营收回款短期波动,以及公司增值税留抵退税减少、预缴所得税增加。
  17.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幅度为69.01%,原因:报告期公司赎回金融资产增加,投资金融资产减少。
  18.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幅度为-1929.62%,原因:报告期公司回购A股股票。

证券之星价投圈财报分析工具显示:

  • 业务评价:公司去年的ROIC为7.93%,资本回报率一般。去年的净利率为9.15%,算上全部成本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一般。
  • 融资分红:公司上市3年以来,累计融资总额8.45亿元,累计分红总额6279.90万元,分红融资比为0.07。
  • 商业模式:公司业绩主要依靠研发、营销及股权融资驱动。需要仔细研究这类驱动力背后的实际情况。

财报体检工具显示:

  1. 建议关注公司应收账款状况(应收账款/利润已达400.54%)

分析师工具显示: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4年业绩在2.02亿元,每股收益均值在0.48元。

重仓诺禾致源的前十大基金见下表:

big

持有诺禾致源最多的基金为华富成长趋势混合A,目前规模为6.31亿元,最新净值1.1617(8月15日),较上一交易日上涨0.72%,近一年下跌30.57%。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陈启明。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Disclaimer: This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 recommendation or endorsement of any specific investment or investment strategy. Read more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