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60美元的油价,全球经济“软着陆”的冀望?

60美元的油價,全球經濟「軟着陸」的冀望?

智通財經 ·  03:40

由於需求疲軟,供應充足,油價跌至202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利好。

如果近期華爾街與一些大宗商品巨頭對油價最悲觀的預測成真,那麼對於聯儲局與歐洲央行等主要貨幣當局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這會減少政策制定者們的減息障礙,進而有更大概率實現軟着陸。

週二,全球基準布倫特原油價格自2021年底以來首次跌破每桶70美元,能源成本飆升帶來的通脹衝擊已經消退到足以讓政策制定者爲減息開綠燈。疫情以來,能源危機一直是本輪通脹週期的重要推動因素。

花旗和摩根大通等機構都預測,2025年油價將跌至每桶60美元;高盛與匯豐也均看空油價,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托克集團週一也表示贊同;這種預測可能會進一步提高美國和其他國家實現軟着陸的可能性。

倫敦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 Management(LGIM)經濟主管、前英國財政部官員Tim Drayson表示:「實現軟着陸的可能性將增加——這對歐洲和美國都適用。總的來說,這對全球利率回落、幫助各大央行回歸中性將是一個淨利好。」

big

供強需弱,油價下跌利於通脹回落

經通脹因素調整後,目前的油價處於20年前的水平。摩根大通和花旗的分析師預計,明年油價將進一步下跌,因爲疲弱的需求增長將被大量新增供應所抵消。托克全球石油主管Ben Luckock週一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石油會議上表示,布倫特原油"可能很快就會進入60美元"。另一家主要交易商貢渥集團警告說,石油市場將「惡化」。

需求疲軟是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失去動力、亞洲通縮背景日益明顯的情況下。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減速也許不是結構性的,而是週期性的。

儘管美國經濟顯示出疲軟的跡象,但其石油工業仍然非常健康。國際能源署(IEA)稱,今明兩年,在美國頁岩油田的帶動下,全球石油日產量將增加150萬桶,超過全球需求增長約50%。儘管沙特阿拉伯及其在歐佩克+盟友延長了減產,但這種供應激增是油價繼續下跌的原因之一。

如果油價迅速跌至每桶60美元——相當於自去年7月以來下跌了約20美元——將產生重大影響,對全球消費者價格具有持久重要性。彭博設計的SHOK模型顯示,這種幅度的迅速下跌將使美國和歐洲在2024年底和2025年初的通脹率下降0.4個百分點。

LGIM的Drayson表示,家庭將會注意到這種差異。他說:「對發達市場的消費者來說,這將是有利的——這將有助於抑制通脹,提高實際收入。」

不過,與對消費者價格的影響相比,它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刺激作用可能更爲溫和。在60美元的情況下,SHOK模型預計美國的增長前景不會因此而發生什麼變化,而英國和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將上升0.2個百分點。

St James Place經濟研究主管、前英國政府經濟學家Hetal Mehta表示:「你會看到對整體通脹的短期影響——這將很快顯現出來。如果通脹較低,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應該是溫和的。」

big

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週六宣佈,美國的情況「是大多數人所說的軟着陸」。但正是對經濟惡化的擔憂——以及通脹風險的降低——促使聯儲局政策制定者將在9月18日的決定中轉向寬鬆政策。

TS Lombard首席經濟學家Freya Beamish已經預見到美國經濟將出現「軟着陸」,他認爲,美國原油價格越低,刺激經濟的力度就越大,這一點值得欣慰。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將把購買力交還給美國消費者,有助於緩解美國經濟中出現的一些裂痕。」

通脹回落減少主要央行減息障礙

對於準備本月減息的貨幣當局來說,近期油價下跌已經爲寬鬆政策打開了更大的大門。歐洲央行官員預計將在週四宣佈第二次減息,而人們普遍預計聯儲局將在不到一週後啓動寬鬆週期。

第一個面對不斷變化的油價背景的主要貨幣當局將是歐洲央行。其官員最關注的是服務業通脹帶來的危險,目前的通脹率仍是2%目標的兩倍多,但對經濟增長的風險也在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原油價格下跌歐洲央行將對歐洲央行用來指引預期的季度預測產生影響。在6月份上一次公佈季度預測時,官員們假設2025年油價爲每桶78美元,這表明如果油價達到60美元,確實會對他們的通脹前景預測產生顯著的下行影響。

油價達到60美元的承諾——至少對那些相信這一點的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有可能進一步壓低總體通脹率,提振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在一個充滿各種風險的世界裏,這是一個罕見的亮點,這些風險包括可能發生的貿易戰、中東衝突以及全球經濟疲軟的擔憂。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級分析師Christof Ruehl表示:「這非常有幫助,尤其是對央行而言。它減輕了通脹壓力,這正是央行現在所需要的。」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