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家爲國家綠色經濟貢獻做出貢獻的優質標的,值得市場重視與關注。
市場資料顯示,10月25日,晉景新能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晉景新能」)與華潤晉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華潤晉揚」)、香港再生資源總商會成功簽署了《投資合作意向協議》,將在綠色行業展開全面深入合作。
結合此次合作的時間節點、合作方的深厚背景以及協議內容來看,其傳遞出多個維度的積極信號。
1、躬身入局,攜手「國家隊」助推綠色經濟發展
在國家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發展目標的指引下,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市場層面相應舉動頻頻,旨在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的持續發展,加速轉型進程。
例如,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在天津掛牌成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迎來首支「國家隊」。10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明確提出要聚焦國家戰略,充分發揮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全國性、功能性平台作用,結合行業發展情況,搭建多層次、立體化、高效率的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資源循環再利用產業集團。
晉景新能爲客戶提供綠色基建及建築智能化能源管理的全方位應用方案及服務,同時搭建起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循環產業鏈閉環,具備領先的技術、稀缺的專業牌照和認證等,正是這一產業的佼佼者,有望爲上述體系的搭建貢獻重要力量。
再來看其他合作方,華潤晉揚由華潤環保、晉揚國際、國合國際聯合發起,其中華潤環保是全國循環經濟行業的龍頭企業,並在今年10月加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成爲其成員企業。這意味着晉景新能已攜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國家隊」,致力於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等。
因此,一旦此次合作順利落地,晉景新能有望進一步落實多個資源循環項目的深度合作,包括重點涉及到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佈局。這也意味着晉景新能有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擔當領軍企業的責任,並鞏固在全球電池回收行業的競爭優勢。
2、加碼電池回收核心環節、技術等,共驅可持續發展
根據具體協議內容,晉景新能與華潤晉揚擬在海外地區共同投資設立再生金屬加工產業園,並攜手在香港地區共同打造資源循環產業基地,共同推動電池材料及其他金屬材料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
在這背後,隨着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爲動力電池回收循環產業,包括爲再生金屬加工等環節,帶來重要發展機遇。動力電池作爲新能源汽車的「心臟」,以鎳、鈷、錳、鋰等不可再生原礦資源爲關鍵原材料,同時面臨着「退役潮」,回收動力電池則可以提煉出上述金屬材料以循環利用,具有經濟與社會雙重價值。新建再生金屬加工產業園、打造資源循環產業基地等將進一步完善晉景新能的服務體系,提升其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循環產業鏈閉環的輻射能力、運營效率,以及增加其價值創造能力。
以泰國市場爲例,可見其海外業務潛在的增量空間不容小覷。泰國中國企業總商會主席李曉波曾在2024年再生金屬東南亞國際論壇上指出,預計2024年泰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突破10萬輛,這將爲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
技術創新層面,晉景新能早前已形成領先的回收技術,並開發出多種先進的梯次利用技術等,隨着此次合作繼續推動技術創新,無疑將進一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此外,香港再生資源總商會將與雙方在技術交流、項目合作、市場推廣等方面共享資源,共同推動再生資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行業協會的專業賦能與深厚積澱,也有望爲其打開通往更高質量發展的大門,例如藉助協會在多個項目中的成功經驗等幫助其更快、更穩地開拓市場、拓展渠道等。
3、夯實增長邏輯,業績與價值雙升可期
更深層次來看,綠色經濟也對應着一個萬億級「風口」,當下的佈局可視爲鎖定確定性成長機會,作爲上市公司的晉景新能的價值亦將攀升。
聚焦晉景新能,此次合作與其本身的戰略方向高度契合,夯實增長邏輯,同時也只是其戰略佈局上的一處縮影,晉景新能的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循環服務體系愈發完善。
此次合作無論在抓手、市場還是步驟層面都有助益。比如,由此更充分地輻射海外市場,搶佔香港市場,鎖定電池回收與循環利用的市場需求,以及提升品牌影響力,獲得更多回收渠道、整車廠以及電芯廠的青睞。可見其迎來業績和價值的雙重提升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將視線轉向更爲宏觀的視角,國家亦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推動相關產業向「綠」向「新」,帶來加速發展動力。
在政策的推動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可觀且有望穩步增長。例如,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到2027年交通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交通運輸作爲重點領域之一將持續推進老舊新能源公交車和動力電池更新換代等。
晉景新能攜手「國家隊」既是應時代之需,也爲自身發展帶來強勁的發展動力,包括有望抓住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的機遇期,鞏固領先優勢,從而吸引更多合作伙伴與客戶,將上述市場紅利兌現爲業績增長。
由此可見,這樣一家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夯實自身發展,且契合國家戰略目標,爲國家綠色經濟貢獻做出貢獻的優質標的,無疑值得市場給予更多重視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