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国金证券:“南北船”合并提升行业龙头竞争力 后续估值扩张潜力较大

國金證券:「南北船」合併提升行業龍頭競爭力 後續估值擴張潛力較大

智通財經 ·  2024/11/08 09:54

截至10M24,全球造船在手訂單1.49億CGT,其中,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分別爲1259和551萬CGT,全球份額分別爲8.45%和3.7%,合計達12.15%。

智通財經APP獲悉,國金證券發佈研報稱,在當前造船週期持續上行背景下,全球新造船價格穩步提升,同時「南北船」合併帶來行業龍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本次「南北船」合併,與2014年開始的「南北車」重組存在較高的相似性。「南北車」和「南北船」都屬於長週期行業,合併時行業景氣度較高,都在國資委推動下合併,契合國家發展戰略,合併後競爭力更強。同時,「南北車」和「南北船」都是行業龍頭,全球競爭力強,合併啓動時估值低,後續估值擴張潛力較大。

國金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南北車」和「南北船」都屬於長週期行業,合併時行業景氣度較高。

我國動車組設計壽命約20年,較長的生命週期決定了鐵路裝備行業的上行週期較長。例如,中國南車2005-2014年收入從203億元提升到1197億元,歸母淨利潤從4億元提升到53億元,CAGR分別爲22%和34%,在「南北車」合併前就已上行了10年。同時合併期間的行業景氣度較高,2014年我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8088億元,同比+21.5%;2014年我國動車組保有量和高鐵營業里程增速均在40%以上,保持高速增長。

造船也是長週期行業,約30年一週期。當前時點,受益全球經濟的弱復甦、老舊船舶更換、短期地緣衝突和航運業環保政策升級等事件催化,造船也處於新一輪上行期,10M24克拉克森全球新船價格指數達189.64,同比+7.7%,較2020年底部提升51.6%,行業景氣度較高。

「南北車」和「南北船」都是行業龍頭,全球競爭力強。

「南北車」2014年合併前的全球競爭力較強。根據中國北車2014年報,2009-2013年全球軌交裝備主要產品市場份額排名中,中國北車的電力機車、地鐵車輛銷售額全球第一,高速動車組、貨車全球第二。根據中國南車2013年報,2013年我國全路動車組運營里程共計5.6億公里,中國南車動車組運營里程佔比55.4%,國內第一。根據SCI Verkehr,2009-2013年中國南車的電力機車銷售收入全球份額22%,僅次於中國北車位居全球第二。

「南北船」的全球競爭力也較強,截至10M24,全球造船在手訂單1.49億CGT,其中,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分別爲1259和551萬CGT,全球份額分別爲8.45%和3.7%,合計達12.15%,全球份額約爲現代重工、韓華海洋、三星重工等韓國造船龍頭的兩倍,競爭力較強。

「南北車」和「南北船」都在國資委推動下合併,契合國家發展戰略,合併後競爭力更強。

「南北車」實控人均爲國資委,雙方當時計劃通過合併提升業務規模,並打造以軌交裝備爲核心,跨國經營、全球領先的大型綜合性產業集團,契合了國資委當時推動央企間強強聯合,提高央企競爭力的頂層戰略。此外「南北車」合併後效果顯著,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實現提升,2015年中國中車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8.98%和9.27%,順利實現1+1>2的經營目標。2014年「南北車」ROE分別爲13.79%和12.69%,2015年中國中車的ROE提升到17.20%。

當前,我國正處於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轉型中,「南北船」重組完美契合了當前國資委圍繞建設「科技強國」和「製造強國」推動央企重組的戰略目標。「南北船」都是國內領先的造船企業,該行認爲,合併後有望大幅減少同業競爭,實現優勢互補,同時可以發揮協同效應,提升行業龍頭地位和盈利能力。

「南北車」和「南北船」合併啓動時估值低,後續估值擴張潛力較大。

2014年「南北車」的扣非歸母淨利潤增速均爲36%,而2014年底發佈「合併預案」時中國南車的PE-TTM僅爲14倍,估值較低。1-3Q24「南北船」的扣非歸母淨利潤增速分別爲561%和415%,截至2024年11月1日,中國船舶市值1648億元,該行預計公司2024年實現歸母淨利潤44.88億元,對應PE僅爲37倍,爲公司近10年來較低水平。從發佈合併預案到合併期間的股價高點,「南北車」的A股股價分別上漲了519%和496%,滬深300(000300.SH)收盤價上漲了126%,「南北車」的股價漲幅較大,且顯著領先大盤。

投資建議:

建議關注國內造船企業龍頭中國船舶(600150.SH)和船舶動力系統龍頭中國動力(600482.SH)。

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環保政策執行程度不及預期風險、市場競爭加劇風險。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