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泡泡玛特:从石缝中突围的“孙悟空”

泡泡瑪特:從石縫中突圍的「孫悟空」

鈦媒體 ·  11/21 02:17

鈦媒體注: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走到K線背後(ID:masterbenjam),鈦媒體經授權發佈。

作爲一種幾乎全新出現的事物,在深入研究泡泡瑪特的這段時間裏,它的業務內容、商業模式、競爭優勢甚至企業文化讓我覺得都不是最難理解的,唯獨如何對它估值,讓我輾轉反側、難以下手,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今天我試圖解決泡泡瑪特投資邏輯中最困難的部分——估值。在這裏拋磚引玉,闡述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和有緣人一起探討。

估值的基礎:理解泡泡瑪特商業模式的三次蛻變

理解泡泡瑪特的估值,前提條件是要理解它商業模式的三次蛻變,在《泡泡瑪特深度分析》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提到了王寧對於泡泡瑪特發展歷史的ABCD四階段論,其實對泡泡瑪特的估值就蘊含在這四個階段的變化當中,接下來我會重點從ABC三個階段的蛻變進行展開。

泡泡瑪特最初的商業模式,如王寧所說,就是一個潮流玩具的集合店,類似於買手超市,只有線下沒有線上,也可以看成是潮玩垂類賽道的永輝超市,sku非常的豐富,沒有刻意傾向於專注哪一個品類,這一階段的商業模式落腳點其實是「超市」,在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的那個時期,泡泡瑪特不受一級市場投資人的待見是情理之中的,王寧在訪談中也提到過當時其實很難融到資,因爲一級市場並不看好這種商業模式。

但是,在經歷了Sonny Angel事件後,泡泡瑪特從簽下molly和labubu一直到上市,通過不斷聚焦,砍掉其它sku集中於潮玩這個單一品類,成長爲了一家「潮流玩具與零售公司」,這一階段有點像樂高、孩之寶、萬代南宮夢的商業模式,但是又有些不同,不同之處是它的IP是自己的或者獨家授權的,另外,這個時期因爲泡泡瑪特的出貨量還比較小,這些自有和簽約的IP還是「弱IP」,不是「強IP」,所以落腳點的重心還是在「潮玩」、「零售」這個模式上面。

商業模式的第三次蛻變是從上市以後到現在,因爲出貨量和規模的爆發,尤其是labubu的出圈,曾經的「弱IP」逐漸變成了「強IP」,覆蓋面越來越廣,泡泡瑪特通過潮玩這樣一種形式,孵化和沉澱出了強IP我想再三重申和強調一下其中的區別,這一點極其重要,第三次商業模式的蛻變在於,盲盒和潮玩成爲了沉澱和孵化IP的手段,也就是說,潮玩和盲盒可以是IP,但是IP卻可以是一切,IP可以是盲盒手辦,也可以是BJD、卡牌、積木、MEGA、帆布包、聯名款、遊戲、動漫……理論上來說,IP的延展性可以是無限的。

這裏我想不厭其煩再提一下IP強弱這件事,所謂強IP就是指那些具備持續的熱度、用戶和市場認可、高辨識度、具備強大的延展性和跨界能力的IP,弱IP則可能在這些方面表現不足,缺乏長期生命力和跨媒介商業化的能力,如果沒有泡泡瑪特這麼大的出貨量,MOLLY和LABUBU永遠都只能停留在弱IP的世界裏,在小衆群體裏流行,但是隨着規模的增加和受衆人群的拓寬,它們漸漸具備了強IP的屬性,這是理解泡泡瑪特第三次商業模式蛻變的關鍵點,也就是說,此時的泡泡瑪特已經不僅僅是一家潮玩零售公司了,它變成了一家「IP孵化和運營公司」,事實上,在2023年的年報裏,王寧自己也提到了他對泡泡瑪特的業務進行了重新劃分,變成了四個板塊,也就是「IP孵化和運營,潮流玩具和零售,主題樂園與體驗,數字娛樂」,注意看,他把「IP孵化和運營」放在了「潮流玩具和零售」前面,這一次商業模式的蛻變是理解泡泡瑪特當前估值體系最關鍵的變化。

泡泡瑪特三次商業模式變化的關係

對於泡泡瑪特商業模式的三次蛻變,我認爲其中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地方,也就是不能將之看成非此即彼、進化一層剝離一層的關係,實際上它就像是一個有機體,是一層一層生長出來的,如果沒有第一次商業模式線下零售店的積累,就不會有第二次聚焦潮玩領域的成功,若沒有第二次聚焦潮玩領域作爲基礎,就生長不出來第三次商業模式蛻變的強IP。

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並不是想要通過商業模式的蛻變往上拔泡泡瑪特的估值,恰恰相反,是因爲對「安全邊際」的思考。我跟很多朋友交流過,他們都認爲當前泡泡瑪特的估值不存在「安全邊際」,如果有一天估值往下殺,根本不知道它的基本盤和底在哪裏,到底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思來想去,這個答案就蘊含在它的商業模式本身裏。

怎麼理解?退一萬步講,如果泡泡瑪特做不成迪士尼這樣的IP娛樂公司,退回到第二層的商業模式,它依舊是中國最好的潮流玩具零售公司,這就是它的底。正因爲它的商業模式是一層一層往上生長的,未來它頂多是停止發育,但依舊是一家非常好的公司。

從已有上市公司估值看泡泡瑪特

市面上對於泡泡瑪特究竟如何對標有很多種看法,有人將之與名創優品進行比較,有人將之與樂高進行對標,也有人將它與三麗鷗、萬代南宮夢、迪士尼、孩之寶等企業進行比較,但是,如果進行認真對比,泡泡瑪特和它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區別,我傾向於站在泡泡瑪特本身來看泡泡瑪特,視它爲獨一無二的泡泡瑪特,它既不是「中國的迪士尼」,也不是中國的「三麗鷗」,它就是泡泡瑪特自己。

這並不妨礙我們站在商業模式的角度對它的估值進行拆解。

假設我們站在第一層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理解,那我們就給予它「零售超市」的估值,可比對象是名創優品、SEVEN & I(也就是711的母公司)、永輝超市、紅旗連鎖這些,它們沒有自己的IP或者說只有弱IP,側重點還是在零售上面。

如果我們站在第二層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理解,可以參考「樂高」、「萬代南宮夢」、「孩之寶」的估值框架,這些公司比前面提及的公司更爲聚焦在潮玩品類。

如果站在第三層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理解,可以用「迪士尼」、「三麗鷗」來做對標,但是也要注意,三麗鷗雖然也是一家獨立開發IP的公司,但它側重於授權,並沒有怎麼在零售端發力,這是它和泡泡瑪特區別很大的地方,另外迪士尼的業務範疇比當前的泡泡瑪特豐富很多,它既有零售店,也有影視娛樂公司,甚至可以說迪士尼是一家影視娛樂公司,IP是爲影視娛樂體系服務的,它的零售屬性沒有這麼強。

最後:對泡泡瑪特的估值

按照上面的分析,對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做完拆解以後,估值相對而言就比較簡單了。站在第一層商業模式,對應的零售公司的估值只能給到10-20倍,大家可以打開交易軟件看一下這些對標公司的估值,大概就處在這個區間,但是泡泡瑪特確實跟他們不同,因爲毛利率比它們高出一大截,這裏放幾張毛利率、淨利率和淨資產收益率ROE的對比圖片,可以簡單看一下,也可以自己動動小手去交易軟件裏查一查做個對比,同時可以對比一下資產週轉率、財務槓桿等各種數據,感觸會更深。

站在第二層的商業模式,對應弱IP公司的估值能給到20-30倍,其實這裏也反映出來一個資本市場的估值邏輯,更爲聚焦的商業模式比sku很豐富但不精於某一品類的估值要更好,或者說給細分賽道的絕對龍頭的估值更高,這也是很符合邏輯的。

站在第三層的商業模式,估值能給到30-40倍,大家也可以去看迪士尼和三麗鷗的估值情況,尤其是三麗鷗,經營穩定,股價走勢也十分健康,反倒是迪士尼這幾年經營得不太好,美國本土的主題樂園收入下降,IP也呈現出老齡化趨勢,但是並不妨礙迪士尼仍舊是一家偉大的公司,爲全球人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歡樂和體驗。

當然了,在泡泡瑪特從潮玩零售公司向IP孵化和運營公司跋涉的路途中,成功的概率並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按照當前的發展階段,泡泡瑪特正處在第二層商業模式向第三層商業模式蛻變的關鍵點,我覺得當前港股的估值是比較合理的,如果泡泡瑪特能證明自己在IP孵化和運營領域的能力,它的未來便是星辰大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成爲中國最好的潮流玩具零售公司,隨着其集團化和全球化戰略的展開,依舊不妨礙它的估值能比名創優品高出一截。

另外,朝陽公園的主題樂園和泡泡瑪特的遊戲「夢想家園」才剛剛起步,在《因爲獨特》這本書中,王寧和司德都提到過開辦樂園的種種經過,目前的樂園受限於一些條件還無法做成理想中的模樣,但是可以起到鍛鍊隊伍、積累供應商的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真正的功力,遊戲app雖然在app store裏的評分人數還不多,但是評分達到了4.7。目前hello Kitty的「夢幻的城」評分4.8,迪士尼夢幻王國app評分4.6。

當前市面上對於泡泡瑪特的預期仍停留在第二層商業模式的這個階段,緊盯着它的營收和利潤增速,以及它在海外的拓店情況,忽略了它在IP世界裏的耕耘,這是我認爲蘊含在泡泡瑪特商業模式當中的預期差,如果這種預期差能夠兌現,未來便可以帶來豐厚的投資收益。

泡泡瑪特的終局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在它的公司官網和招股說明書裏,當前的描述是「全球領先的潮流文化娛樂公司」,無論如何,它都早已超越了一家物理層面的零售企業的內涵,走進了精彩絕倫的精神世界。

期待泡泡瑪特像王寧說的那樣,不斷「創造潮流,傳遞美好」,從年輕一代開始,使人們能從「沒苦硬吃」的文化傳統當中解脫出來,開始celebrate life,開心度過每一天。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