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2025年华尔街继续看好台积电:AI和高性能计算机需求强劲,消费电子需求回升

2025年華爾街繼續看好台積電:AI和高性能計算機需求強勁,消費電子需求回升

華爾街見聞 ·  01/06 03:10

大摩認爲,台積電通常在年初給出保守預期,然後超額完成預期。瑞銀指出,在高性能計算和雲AI需求的強勁帶動下,台積電2025年全年營收有望實現25%的顯著增長。高盛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台積電營收環比將僅下降2.2%,爲較爲樂觀的大型投行之一。

AI芯片需求爆發,高性能計算市場火熱。 2025年,台積電還能繼續保持它芯片代工界的王者地位嗎?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Charlie Chan預計,受iPhone季節性影響,台積電第一季度營收將較前三個月下降5%,並認爲該公司對2025年的業績指引將較爲保守,然後超額完成預期。

“預計台積電2025年銷售額同比增長預期定在20%的低位區間,而市場普遍預期爲20%的高位區間。台積電通常在年初給出保守預期,然後超額完成預期。

而高盛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台積電營收環比僅下降2.2%,2025年全年營收將實現26.8%的同比增長,爲預期較爲樂觀的大型投行之一。

瑞銀將台積電2025年第一季度的銷售估計調整爲環比下降6%,此前預期爲環比下降8%,並表示,在高性能計算(HPC)和雲AI需求的強勁帶動下,台積電2025年的營收有望實現25%的顯著增長。

高盛:台積電2025年營收或增長26.8%,先進製程與AI需求驅動長期增長

高盛預計,台積電將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

高盛在3日發佈的研報中預計,2025年臺積電營收將再創歷史新高,實現26.8%的同比增長,達到4180億新臺幣,2024年收入爲3637億新臺幣。 這一增長主要由先進製程技術和對人工智能需求的強勁推動所驅動。

報告指出,先進製程(如3nm和5nm)產品以及CoWoS(晶圓上芯片封裝技術)的提價將顯著提升台積電的盈利能力。 預計2025年毛利率將從2024年的56.1%提升至59.3%。

“三星和英特爾在先進製程上面臨的挑戰,因此我們預測3nm/5nm節點的價格將上漲中高個位數百分比,而CoWoS技術的價格漲幅預計將超過10%。”

儘管第一季度通常是半導體行業的傳統淡季,但報告預測,2025年第一季度台積電營收環比僅下降2.2%,遠優於過去十年平均5%的降幅。 同時,毛利率預計將保持在58.9%的高位。

高盛表示,台積電或將在即將召開的分析師會議上調整其長期增長目標。 目前,公司管理層預計2021年至2026年期間的收入複合年增長率(CAGR)爲15%-20%。 鑑於市場前景良好,這一目標有望延續至未來五年。

針對市場對臺積電在美國擴張計劃的擔憂,報告指出,目前計劃中的第二、第三座美國晶圓廠預計分別在2028年和2030年投入量產。 管理層或將在分析師會議上更新相關進展。

高盛將台積電目標價上調,12個月內目標價從1320新臺幣上調至1355新臺幣。 截止發稿,台積電臺股股價爲1125新臺幣/股。

big

瑞銀:台積電2025年營收有望增長25%,HPC與雲AI成主要驅動力

瑞銀在6日發佈的研報中指出,在高性能計算和雲AI需求的強勁帶動下,台積電2025年的營收有望實現25%的顯著增長,達到新臺幣36112億新臺幣。

「推動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HPC領域,移動和消費產品方面,則可能因庫存管理和貿易關稅前的提前備貨而加速增長。」

瑞銀預計,台積電將於1月16日舉行的2024財年第四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公佈,2024年全年營收約爲新臺幣28815億新臺幣,同比增長33%。

盈利能力方面,瑞銀預測台積電2025年全年毛利率將達到58.5%,高於2024年的56.0%; 並預計2025年下半年毛利率將逐步改善至59%-60%。

報告還分析了台積電未來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

  • HPC業務: 預計2025年臺積電的HPC營收將達到62.7億美元,相較2024年的43.4億美元大幅增長44.4%,市場份額也將從2024年的68.6%提升至2025年的76.6%。
  • 移動業務: 預計2025年移動產品營收將達到33.7億美元,同比增長10%,市場份額也將從2024年的77.9%提升至79.8%。
  • 雲AI前景: 爲了滿足雲計算和AI市場的強勁需求,台積電計劃在2025年第四季度將CoWoS(先進封裝技術)產能翻倍至80k WPM。
  • 客戶基礎多樣化: 蘋果的銷售貢獻比例預計將從2024年的23%下降至2025年的20%,而英偉達的貢獻率將提升至17%,英特爾預計貢獻9%-10%,客戶結構更加多元化。

瑞銀預計,2026年美國貿易關稅可能對技術需求和半導體週期產生影響。 台積電正在美國和日本建設晶圓廠,但海外工廠初期的盈利能力可能受限。

声明:本內容僅用作提供資訊及教育之目的,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或認可。 更多信息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