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中心
登出
中文繁體
返回
登入後諮詢在線客服
回到頂部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還沒到頒發「飛天獎」的時候,蠻幹的後果就是飛天不成,淪落成煙花女子,下嫁怡紅院—落花有意 ,流水無情。落花流水。獲利籌碼比例都75.48%,你還想要貪圖什麼呢?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救援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创始人,很久以来被大家所熟知。但是他晚年逃脱纳粹的魔掌的故事很少被提及,当时他已经接近临死。
1938年,纳粹德国正式吞并奥地利。当时,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有很多著名人物,弗洛伊德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犹太人和一个被纳粹所憎恨的理论创始人,他自然成为了盖世太保的目标。那个时候,弗洛伊德被视为一个洞察人性黑暗并对邪恶力量发展有睿智观察和评论的大师。不幸的是,他能看透别人和世界,却对自己的处境有些愿望性思维和拖延,比如一直认为奥地利最终会安然无恙并且自己会逃脱。一些分析家说他患癌多年,没有精力。他很可能知道自己没多少时间了。与此同时,他热爱维也纳,那是他一生事业的地方,他不想在别处死去。这些因素导致他在盖世太保袭击他的办公室和住所之后不愿意搬迁。
最终促使他决定逃离的是他最年轻的女儿安娜。当时安娜刚过四十,还有很长的生命在前。弗洛伊德也清楚这个小女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离开他。太保闯入后,安娜曾问弗洛伊德全家是否应该自杀。弗洛伊德拒绝了。
在这样的世界里,安排一次逃亡已经很困难。最终,是金钱和影响力的互动。统治奥地利的纳粹试图尽其所能勒索那些想要逃离的富有的犹太人。那时奄奄一息的弗洛伊德显然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人。结果,远在法国的拿破仑的侄女提供了一大笔钱。美国驻法国大使作为弗洛伊德的前病人,不仅支付了这笔钱,还提醒纳粹当局:如何对待弗洛伊德,美国政府将予以严正关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行动,弗洛伊德一家被允许逃离。他们乘坐火车,穿越德国,6月初进入法国,获得了自由。这时候,弗洛伊德只剩下15个月的生命……
一位歷史學家感嘆道:20世紀初幾年間,弗洛伊德和希特勒都在維也納,但他們的身份完全不同。弗洛伊德是一位神一般的精神病學家和富有的人。希特勒則是一個流浪漢,生活在街頭上。有人甚至想像過兩人可能會相遇,弗洛伊德可能會看著可憐的希特勒給他一些錢。出人意料的是,三十年後,這個流浪漢讓世界在他腳下顫抖。那位高貴的醫生在最後一口氣中逃離了他不捨離開的家鄉,一直到他去世...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學者的流亡國家非常分散。31%的他們選擇美國作為第一步,21%選擇法國,14%選擇英國,11%選擇瑞士,6%選擇意大利,6%選擇巴勒斯坦,這也是最集中的選擇。
流亡必然需要經歷痛苦的適應過程。這些德國被流放的學者原本享有尊崇的社會地位和穩定的經濟條件。在外國的流亡之後,他們不得不面對語言障礙、心理差距和流亡的悲傷。
而且,因為德國曾經是世界文化和科學的中心,知識分子受到世界的尊重,流亡後的心理差距更大。
這個適應期間也影響了許多人的選擇。例如,許多德國流亡學者起初選擇瑞士是因為語言的一致性。選擇美國的學者通常有良好的英文基礎。
此外,由於自然科學和醫學領域是國際性和實用性的,而德國在1933年之前一直是這兩個領域的世界領導者,因此這兩個學科的流亡學者更容易被接受。有趣的是,由於經濟危機,經濟學家也成為寵兒。相比之下,人文學者由於強調國籍,流亡後的選擇更加狹窄。
學者流亡的情況與普通難民不同,他們會考慮自己未來的大學工作。從這一觀點來看,雖然法國、瑞士、意大利和其他歐洲大陸國家地理上靠近,但不是最佳選擇,因為這些國家的大學過於封閉,很難為德國流亡學者提供長期工作。而且,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國家將陸續衰落。對於德國的流亡學者來說,這些國家只是過渡站。
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大學在招生方面陷入停滯期,而"創造社會精英"的教育理念與韋瑪共和時代德國提倡科學研究的思想不一致。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雖然英國是第一個對德國學者表示同情並伸出援手的國家,但由於大學制度的局限性,仍無法為德國流亡學者提供足夠的長期工作機會。因此,英國只是德國流亡學者的過渡站。
相比之下,美國的大學系統更適合接收德國流亡學者。當時,美國的大學急速擴張,學生和研究生人數快速增長,大學教育也從菁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與歐洲大陸國家和英國相比,美國可以提供更多適合德國流亡學者的職位。
當然,美國對於流亡學者也有不利之處。例如,許多學科(如法律)完全以實際為導向,以專業資格考試為最終目標,這使得習慣於科學研究的德國學者難以適應。
此外,德國人對美國文化的疑慮也使得許多流亡學者不將美國視為首選。雖然當時美國大學的開放性值得稱讚,但過度的實用主義和物質主義顯然與德國學者的一貫價值觀不一致。
但是美國人的倡議扭轉了這一局面。早在1933年,德國頒布《公職人員重建法》後,美國對德國大學打壓和開除學者的事件非常關注,輿論也表現出極大的同情。美國學術界也迅速成立了救助外國被驅逐學者緊急委員會(後更名為救助德國被驅逐學者委員會),提議“拯救因納粹暴政而被驅逐出歐洲大學的學者”。許多美國學者清楚地意識到,德國的文化清洗實際上是美國科學界發展的機遇。有價值的是,這些美國學者並不視“不讓局外人奪走自己的工作”為重要,而是積極向政府和各機構提出建議,希望全面接納德國學者。
然而,實際運作中,美國在接納德國被驅逐學者方面做得不夠好。首先,儘管學院和大學正在擴張,但對被驅逐學者的安置工作並不是很好,被安置的學者數量也不多。更重要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孤立主義在美國蔓延,大多數美國人反對放寬移民配額。因此,美國政府對接納歐洲難民也持保守態度,這影響了美國大學對德國被驅逐學者的接納。美國大學內也存在反猶太主義現象,這也讓德國被驅逐學者感受到了寒意。
在這個關鍵時刻,洛克菲勒基金會挺身而出。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基金會。早在1920年代,德國仍處於魏瑪共和國輕鬆的氛圍時,它就開始關注德國學者。
洛克菲勒公司在這個基金會投入了巨額資金。它最初完全資助醫療領域,並在1920年後逐漸開始關注社會科學領域,在德國資助了大量科研項目。當希特勒掌權後,德國大學大規模解雇學者時,洛克菲勒基金會也開始討論未來的選擇。
最初,基金會中的一些人也受到反猶太主義的影響,誤判了德國的情況,認為這只是一個短期措施。但很快,基金會明確了方向,從之前的德國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撤回資金,改為對德國流亡學者的救助計劃。
因為當時美國國內大學還存在反猶太主義,移民配額並未放寬,大學無法提供太多職位,所以洛克菲勒基金會選擇了一個迂回的方式,使用援助資金將一些流亡學者暫時安置在歐洲。
同時,協助外國流亡學者緊急委員會在美國也發揮了關鍵作用,擔當著一個溝通平台的角色,逐漸消除了大學對接收德國流亡學者的疑慮。
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成立的流亡大學最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援助,總計540,000美元,成功挽救了180位歐洲流亡學者。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致力於接收自然科學領域的流亡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將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作為一個整體接收...當然,這種集中接受只是為少數人服務。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協助外國流亡學者緊急委員會有意將流亡學者分別安置在不同的大學,每所大學不超過三人,減輕了大學的壓力和敵意。
後來,歐洲形勢的惡化使得美國社會逐漸放棄孤立主義,開始接納更多難民,包括學者。與此同時,由於歐洲國家相繼陷入戰爭,許多最初未選擇美國的流亡學者從英國、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國流入美國。
之前逃亡至美國並成功安頓下來的德國被流亡學者以優秀的學術成就證明了他們的能力,也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到接納德國被流亡學者不僅是出於人道主義,也是美國發展的重大機遇。
因此,越來越多的基金會加入到行列中,宗教組織、慈善組織,甚至以猶太人口比較多的好萊塢和其他電影公司都為拯救德國被流亡學者做出了貢獻。此外,援助很快不再僅限於學者,還包括律師、醫生、工程師、媒體人和藝術家。
到1945年,美國成為接納猶太難民最多的國家,也是接納最多德國被流亡學者甚至知識份子的國家。
數據顯示,除了被流亡學者外,美國還接納了811名合法工人、2,352名醫生、682名記者、645名工程師、465名音樂家、296名造型藝術家和1,281名其他文化領域的專業人士。單單在德國和奧地利,超過60%的被流亡知識份子最終移民到了美國。美國無疑成為了這個高素質群體流亡的最大受益者。
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素質群體流亡,但並非最後一次。十多年後,在柏林圍牆建設之前和之後,東德甚至東歐的知識份子也上演了類似的流亡。
有一個有趣的歷史對話 -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马克斯·冯·劳尔曾经站出来抗议纳粹,他认为文化清洗对德国科学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而希特勒的回答就像一个疯子。他说:“即使是为了科学,我们的国家政策也不会被撤销或改变。如果驱逐犹太科学家意味着摧毁现代德国科学,那么将来让我们在没有科学的情况下实施我们的国家政策!”在这个疯狂的回答中,德国的悲剧已经注定。1933年和1934年间,德国大学解雇了1,145名教师。在通过纳粹法令的一年后,近500名大学教师被解雇。在这两波解雇中,有497名自然科学学者(包括165名化学家和124名物理学家)、459名医学学者、392名社会科学学者(包括148名经济学家、112名法学家、53名历史学家、40名社会学家、27名心理学家和12名教育学家)和291名人文学者被解雇。
德國大學在1937年至1938年間解雇了160多名「有非德國籍配偶或不同種類配偶」的大學教師。此時,被解雇的德國大學教師比例已達到39%,其中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損失了47%。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解雇了400多名具有猶太血統或猶太配偶的奧地利大學教師。
最荒謬的是,空缺的大學教學職位被納粹黨內的無知官僚所佔據,他們成為了學校中最有權勢的人。他們能教給學生什麼?
對於具有猶太血統的學者來說,在納粹德國基本上無法再找到工作,只能依賴猶太社區的臨時資助才能勉強生存。此外,情況日益緊迫,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流亡國外,否則等待他們的將是集中營和毒氣室。
事實上,早在1933年,一些德國學者就選擇流亡。但當時,大多數人仍無法看清當前形勢,他們選擇留在德國,希望形勢能緩解。但希特勒顯然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踏上了流亡之路,並在1938年的「帝國水晶之夜」後達到高潮。
數據顯示,在被德國和奧地利驅逐的2200名學者中,1400多人選擇流亡,200至300人因疾病等原因自然死亡。剩餘的500多人大多數在1942年後被送往捷克的特雷辛集中營,與各個歐洲國家的猶太知識分子一起被殺害。
1933年4月7日,希特勒頒布了「公務人員重建法」,宣佈解雇所有不符合納粹主義原則的公務員。這一「整合」運動也影響了德國大學,成為了一場清除猶太知識分子的文化清洗。
這也是德國文化史上最骯髒且最可恥的場景,因為在大量知識分子受壓迫和迫害的時候,應該擁有獨立精神的德國大學卻集體效忠希特勒。幾十年後,德國人仍然對這一場景感到羞愧,將其視為該國衰落的重要標誌。
接下來發生的是焚書事件。在柏林的貝貝爾廣場上,大量德國經典名著被焚燒,包括海涅、普魯斯、卡夫卡、愛因斯坦、弗洛伊德、赫爾曼‧黑塞、托馬斯‧曼、海因里希‧曼和巴爾拉赫等作者的作品,從此以後近3000本書被禁止。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視頻播放鏈接🔗
你要為自身的“慷慨的魯莽”付出相應的代價
視頻播放鏈接🔗
視頻播放鏈接🔗TikTok - 讓每一天都變得美好
視頻播放鏈接🔗 - YouTube
視頻播放鏈接🔗 - YouTube
視頻播放鏈接🔗TikTok - 讓每一天都變得美好
視頻播放鏈接🔗TikTok - 讓每一天都變得美好
免責聲明:社區由Moomoo Technologies Inc.提供,僅用於教育目的。 更多信息
3
+0
原文
舉報
瀏覽 1.4萬
評論
登錄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