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宣佈每股派息$0.83
美FTC加大對微軟的反壟斷調查!這次將矛頭對準了其與OpenAI的交易
①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正加大對微軟的全面反壟斷調查,重點針對其與OpenAI的合作關係; ②上週就有報道稱FTC正在對微軟進行大範圍的調查,並透露的調查細節; ③微軟指責FTC管理層泄露了細節,違反了該機構的道德準則,並要求美國FTC監察長調查此事。
快訊 | 微軟宣佈季度股息
2025年不再是「科技七巨頭」的天下了?美銀看好這類股票……
①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預計週期性股票(如大宗商品、建築和基礎設施)將強勁上漲,因投資者將湧入「舊經濟」領域; ②她認爲美國經濟已爲新支出週期做好準備,預計標普500指數明年可漲至6666點。
微軟在英國面臨10億英鎊反壟斷訴訟
英偉達 GB200 芯片量產再度延遲,微軟削減訂單40%
近期,多家權威媒體報道稱,英偉達下一代 Blackwell 架構的 GB200 芯片量產時間再次推遲,微軟已決定削減約 40% 的訂單。這一事件的發生可能對英偉達及其客戶群體產生深遠影響。01延遲的主要原因此次延遲的核心問題在於 GB200 芯片的設計。供應鏈消息顯示,問題集中在處理器芯片模組的連接設計上,尤其是連接兩個 Blackwell GPU 的工藝存在缺陷。這些問題被代工廠台積電發現,需要
微軟遭反壟斷調查,OpenAI「躺槍」?
媒體稱,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官員在向微軟的對手詢問,微軟在AI領域的交易和產品範圍所產生的影響,具體來說微軟與OpenAI的交易。該交易讓微軟得到旗下雲服務器運行OpenAI模型的獨家授權。
FTC對微軟的調查、特朗普關稅、韓國:市場主導地位
納指標普再新高,法股漲,韓國ETF跌7%後收窄,離岸人民幣一度跌穿7.31元
韓國總統尹錫悅突宣戒嚴令,抬升美債、日元、黃金等避險資產,韓國交易所的加密貨幣跳水。韓國議會迅速通過解除戒嚴的決議,財政部和央行積極醞釀救市,韓元跌2.7%至兩年新低後跌幅砍半,韓國ETF收跌1.6%,10年期美債收益率觸及一個多月新低後轉漲。法國最早週三投票解散政府,法股追隨歐股收高但盤中曾跌。道指、小盤股和芯片股指跌,中概指數一度漲1.9%,人民幣盤中創一年新低,美油漲近3%上測70美元。
微軟將季度分紅維持在每股0.83美元。
新聞稿:微軟宣佈季度股息
微軟宣佈季度股息 PR Newswire 美國華盛頓州雷德蒙,2024年12月3日 美國華盛頓州雷德蒙,2024年12月3日 /PRNewswire/ -- 微軟公司週二宣佈其董事會宣告
美股收盤:標普年內第55次創歷史新高 中概股指數「四連陽」
①標普、納指再創新高,但漲勢疲軟; ②韓國ETF上演「深夜驚魂」; ③特斯拉「牛散」宣佈不再ALL-IN; ④蘋果評估使用亞馬遜芯片訓練AI模型。
12月3日美股成交額前20:蘋果再創歷史新高,市值超3.66萬億美元
週二美股成交額第1名英偉達收高1.18%,成交224.03億美元。英偉達首席財務官週二表示,併購可能是公司不斷增長的現金的一種可能用途。另據報道,英偉達即將在2025年中期推出其備受期待的下一代「Blackwell Ultra」GB300 AI服務器,該服務器在性能上遠超現有產品。此前,英偉達的Blackwell架構已經贏得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並受到了衆多科技巨頭的青睞,爲英偉達帶來了可觀的收入。盡
微軟期權聚焦:12月3日成交20.98萬張,未平倉合約為250.14萬張
美東時間12月3日,$微軟(MSFT.US)$期權成交活躍,當日期權總成交量達20.98萬張,其中認沽期權佔總成交量的35.94%,認購期權佔64.06%。數據顯示,截至當日收盤,$微軟(MSFT.US)$未平倉合約(即沒有買賣或行權的期權合約)總計約250.14萬張,與其近30個交易日均值比為99.12%。值得注意的是,在$微軟(MSFT.US)$成交價格為431.19 美元時,出現一筆認
標準普爾500指數和納斯達克創下新收盤高 | 今日華爾街
在全天回調後,標準普爾500指數和納斯達克創下了新的收盤高點,納斯達克的交易高點達到了19,486.15。
Visier 宣佈推出全球首個分析人工智能代理平台,以增強和提升每位員工的表現和生產力
Visier的自主人工智能平台使得創建強大的基於代理的解決方案變得簡單,通過爲每位管理者提供全知的超能力,全面了解每位員工,從而釋放生產力和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反壟斷調查據稱瞄準微軟的OpenAI交易。
據The Verge:微軟(MSFT.O)指責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泄露其...
快訊 | 微軟指責FTC泄露其反壟斷調查的資訊 - the Verge
爲什麼2025年將是人工智能代理的時代
雖然人工智能代理在2024年主導了討論,但紅杉資本的康斯坦丁·布勒表示,"群體"或人工智能代理的網絡將成爲2025年的主題。他加入卡羅琳·海德在"彭博科技"上進行討論。